包頭南龍王廟始建于明末,是老包頭最早的道教宮觀,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包頭{wy}的道教古宮觀、包頭{wy}的正一派宮觀。“南龍王廟”,因其位于當初包頭鎮東南隅而得名,坐落在城內東南菜園附近。作為老包頭最早修建的廟宇之一,這里是當時農民為祭祀龍王、祈求心愿而建。相傳很久以前,少女金鳳在挖野菜的途中拾到一顆紅果子,食用后竟然懷孕了,后生下一子。令人更奇怪的是男孩出生時頭上長著個小角,金鳳給他取名“玉龍”。玉龍長到十幾歲時,連續三年大旱,使得菜園附近的農民走投無路,只能背井離鄉。“玉龍”見狀,騰云而去變為ytxjl,為當地百姓降下雨水。后人為紀念這條善良的玉龍和他的媽媽,于是便在城南他們的家中蓋起一座龍王廟。南龍王廟的建廟時間可以推算到明后期阿勒坦汗時代,康熙年間修廟,后又經過多次重修。曾存清康熙五年補修匾額,乾隆年間有正殿三門,東西寮房各五間,建山門、鐘鼓樓等,主供廣濟龍王。南龍王廟一帶因緊貼東河,山西晉商走西口因此地水源較足而在此繁衍生息,為山西晉商發源之地。各行各業的商人也都在廟內供奉自己的行業祖師,如染布業的祖師梅葛二仙,醫藥業的祖師軒轅黃帝,建筑業的祖師魯班等等,使得南龍王廟的信仰更加豐富多彩,民眾和諧康泰。三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南龍王廟度過了歷史的滄桑洗禮。如今國運昌隆,宗教信仰得到落實,為了滿足群眾的信教需求,南龍王廟重新恢復,設想以歷史原貌恢復道教宗教活動。祈愿在新的時代,龍的精神能夠遍及九州,龍的傳人能夠將祖先的文明發揚光大。重振晉商精神,讓老包頭的靈魂再次升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