礬石
名稱:礬石 釋名:亦名涅石、羽涅、羽澤;煅枯者名巴石,輕白者名柳絮礬。 藥材基源為礦物明礬石,經(jīng)加工提煉而成的結(jié)晶。 用法用量:內(nèi)服:入丸、散,0.2-1錢。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出處:《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采收和儲(chǔ)藏:采得后,打碎,用水溶解,收集溶液,蒸發(fā)濃縮,放冷后即析出結(jié)晶。 資源分布:分布于甘肅、河北、安徽、福建、山西、湖北、浙江等地。 科屬分類:鋁化合物類 拉丁文名:Alumen 主治:中風(fēng);dx;喉痹;疥癬濕瘡;癰疽腫毒;水火ts;口舌生瘡;爛弦風(fēng)眼;聤耳流膿;鼻中息肉;瘡痔疼痛;崩漏;衄血;損傷出血;久瀉玖痢;帶下陰癢;脫肛;子宮下垂 生態(tài)環(huán)境:常為堿性長(zhǎng)石受低溫硫酸鹽溶液的作用變質(zhì)而成,多產(chǎn)于火山巖中。 功效:祛痰燥濕;jd殺蟲;止瀉止血
編輯本段氣味
酸、寒、md。
編輯本段主治
1、痰中風(fēng)。用白礬一兩、牙皂角五錢,共研細(xì)。每服一錢,溫開水送下。 2、胸胃積痰(tt,不思飲食)。礬石一兩,入水二升中煮成一升,加蜜半合。頻頻取飲,不久即大吐積痰。如不吐,可喝一點(diǎn)開水引吐。 礬石
3、風(fēng)痰病。用生白礬一兩、細(xì)茶五錢,共研為末。和蜜成丸,如梧子大。小兒一歲吃十丸,大人可吃五十丸。久服,痰自大便排出,病根可斷。此方名“化痰丸。 4、牙關(guān)緊閉不開。用白礬、食鹽等分,研細(xì),搽牙,涎出自開。 5、喉癰乳蛾。用白礬三錢,放鍋中加水熔化,投入劈天的巴豆三粒,在火上煎干。去豆,研礬為末,點(diǎn)hc,病重得以醋調(diào)罐。此方名“濟(jì)生帳帶散”,亦名“通箠散”。 6、咽喉谷賊腫痛。用生白礬末點(diǎn)腫處,吐涎。以有癢感為度。 7、小舌垂長(zhǎng),咽中煩悶。用白礬(燒灰)、食鹽等分,研細(xì)。筷子蘸藥頻點(diǎn)小舌上,涎水充出,小舌即漸復(fù)位。 8、牙齒腫痛。用白礬一兩,燒成灰,蜂房一兩,微灸。每用二錢,水煎含漱,去涎。 9、齒齦出血不止。用白礬一兩,加在水三升中煮成一升,含漱。 10、口舌生瘡。用白礬、鉛丹(水飛,炒過)等分,研細(xì),搽hc。 11、小兒鵝口瘡(滿口白爛)。用枯礬(煅過的白礬)一錢、丹砂二分,共研為末,每次以少許敷hc。{yt}三次,有效。 礬石
12、鼻血不止。用枯礬末吹鼻內(nèi)。 13、鼻中息肉。用白礬燒成末,和豬油、棉花裹好,塞鼻孔中。幾天后, 息肉脫落。又方:白礬一兩,蓖麻仁七個(gè),鹽梅肉五個(gè),麝香少許,搗勻,捏成丸子,用棉花崐裹著塞鼻內(nèi),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