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這位仁兄(上圖)騎的是進口車,他騎的是仿制的木自行車。這種車,是1861年法國米肖父子發明的。當傳入中國時,引起了一陣陣驚嘆,“前后單輪腳踏車,如飛行走愛平沙。朝朝馳騁斜陽里,‘瘋瘋’聲來靜不嘩”(1872年《申報》),如此美妙的玩意兒,令不知哪位能工巧匠開始“克隆”了。后來,車越來越多,尤其騎車人那架勢才令人羨慕:“臀高肩聳目無暇,大似鞠躬敬有加。‘噶叭’一聲人急避,后邊來了自行車。”(1909年《京華竹枝詞》,此處“車”應讀作“差”)。那時的人這么愛車,我們沒能體會。可是自己愛車,卻一直記憶猶新。
解放前,廣州也有自行車,那時全是進口貨,英國的“三支槍”、“來路”,德國的“藍”牌,法國的“雙人”牌等。當然,上海1868年就有車了,那時稱“腳踏車”,后來才改稱自行車。1898年的《申報》就預言“自行車將大興于中國”,到廣州卻被賦予特別的名稱———單車,真不知所謂“單”是什么意思,非獨輪又“單”在哪里。如今才知,前面那首詩不是說“前后單輪”嗎?
1953年,筆者已經讀小學三年級。廣州的市面,有許多修車店兼營租車,一個小時一毛錢。許多學生為學單車,三五成群一起去,租一部互相幫著學。那時,像如今學汽車一樣屬于潮流,加上治安好,交一個學生證,就可以把車推走,回來再算時間給錢。由于生意好,所有修車鋪都放十部八部裝嵌的舊車供出租。
小學生做事總有一種熱心。那時寄宿,學校在東山寺貝通津,zm才能離校。所以,租車學車只是夢想。有一次,我們班在學校廣播體賽中得到{dy}名,校長也不知抽上哪條筋,發獎狀外,還竟然宣布獎勵我們班學單車。全班簡直被這特大喜訊驚呆了,老師說完,沉默起碼三秒才爆發的歡呼。
盼到學車那天下午,老師帶上八個同學,走出校園,到東山如今的為食街口,那里就有一家單車鋪,交了證件,要了八輛,每個學習組一輛。回校路上,女同學規規矩矩小心翼翼地推,男同學則像蹩腳的騎士忙不迭地跨上橫梁,一蹬一蹬往回溜,老師再喊也沒用。
學車都是一樣的,興奮,激動,跌得青一塊、紫一塊更是家常便飯。就這樣,一周一次的學習,激起了大家無限的興趣,特別到頭一次不再讓人扶,在操場顫顫巍巍地騎上兩三圈時,那種激動與快意,今天恐怕只有楊利偉從太空歸來才會體會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