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難題”困擾發展
去年,中國一躍成為全球{dy}大市場。按照發達汽車市場規律,如此量級的新車市場,汽車租賃業務本應“飛黃騰達”,可現實與之相去甚遠,原因何在?
消費者對車輛“所用與所有”的價值觀是首要問題。在北美市場,消費者對會升值的資產采用購買,對會貶值的資產采用租賃。這是對消費者多年教育后形成的一個社會共識。“用”是美國消費者對汽車的{dy}需求,這就能夠理解美國的融資租賃尤其是汽車租賃占比為什么這么高。
國內則截然相反,所有才是{dy}需求。無論房價如何,租房不如買房,這是國人的基本消費心態和價值觀。換到租車上,亦是如此。以租借一輛10萬元級別的新景程[綜述 圖片 論壇]計算,目前大多數租車公司開出的價碼為200元左右{yt},一個月的租金約為6000元,依此計算,只要一年半,所支付的租金便于車價相當,不少消費者便皺起眉頭——租車不劃算。如果由“按年租車”改為“按需租車”,且只是每個雙休日、國定假日和休假出游用車,一年需要租車的日子約為130天左右,租車費用為2.6萬,僅為年租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我們的觀念是,這筆錢夠買新車的首付了。
問題還遠不止于此。信用體系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備,才是真正困擾國內汽車租賃發展更大的“絆腳石”。
“我們的車常常‘官司纏身’,車一旦借出去,特別是好車,我們的心經常揪起來。 ”上海強生租車公司一工作人員表示,“去年我們一輛車被租后,客戶遲遲沒有歸還,經過多方努力,終于在浙江找到,可當去索回車輛時,竟被對方告知該車已抵押,拿不回了。后來雖運用各種法律手段,但至今還沒個說法。 ”看著該工作人員一臉的無奈,租車行業所面臨的弊病可想而知。
有業內人士表示,國內的信用體系不健全,導致了客戶優劣很難鑒定。在國外,一張信用卡足以佐證客戶的品行,可到了國內,這就行不通了,總不見得拿房產證做證明。此外,由于車輛問題造成損失,或者因違章等造成損失等,究竟應該由誰來負責,至今仍未有說法。這樣的“中國式難題”不解決,汽車租賃行業的發展前景堪憂。
創新突破 出路自現
汽車租賃作為一種全新的消費形式,不僅可以有效地緩解汽車生產與銷售之間的 “瓶頸”,而且對汽車消費市場的拓展也具有不可低估的功效。國外汽車租賃業的發展早已證明了這一點。資料顯示,日本的汽車租賃業從上世紀60年代發展到今天,約有40%的企業選擇了這種貿易方式,租賃規模也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德國奔馳公司平均每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