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系統的雷電防護工程技術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腳步,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已經到來。信息技術已滲透到了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各種信息設備應用的范圍之廣、品種之多、數量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然而,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原電子信息設備因其集成度高、工作電壓低、運算速度快,其耐過電壓、過電流和抗雷電電磁脈沖[lemp(lightning electro magnetic pulse)]的能力差,極易遭受雷電的危害,特別是雷電電磁脈沖造成的損害更為嚴重。因此,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將雷電災害稱為“信息時代的公害”。為了xc這一公害,人們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廣泛的實踐探索,研發了品種繁多的電子信息系統的雷電防護產品,并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不斷完善電子信息系統的雷電防護的工程技術。
電子信息系統的雷電防護(以下簡稱信息防雷)是一件關系到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一件大事。應予高度重視、認真對待。
一、加強雷電防護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雷電災害劇增,損失嚴重
雷電災害是十種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全球每天約發生800萬次雷電,每年因雷擊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不計其數。導致火災、爆炸、信息系統癱瘓等事故頻繁發生。從衛星、通信、導航、計算機網絡系統、通信指揮系統和有室外天饋設備的系統更是雷電的重災區。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越發達,雷擊對人類的危害就越大。
1.國外情況 據美國國家雷電安全研究所關于雷電所造成的經濟影響的一份調查報告表明,美國每年因雷擊造成的損失約50~60億美元。每年因雷擊造成的火災3萬多起,50%野外火災與雷電有關;30%的電力事故與雷電有關;有4/5石油產品儲存和儲藏罐事故是由雷擊引起的;由于雷電和操作過電壓造成物理裝置的損失約占80%。據德國一保險公司1997年對8722件案例損壞原因的分析,雷電及操作過電壓占31.66%。
2.我國情況 我國也是雷暴活動十分頻繁的國家。全國有21個省會城市雷暴日都在50天以上,最多可達134天。據不wq統計,我國每年因雷擊造成人員傷亡達3000~4000人,財產損失50~100億元人民幣。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現代化水平的提高,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高層建筑物日益增多,雷電災害程度和造成的經濟損失及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大。在19985和1999年的兩年中,全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百萬元以上的雷電災害就有38起。據廣東省統計,在1996~1999年的四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