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砌塊是以建筑石膏和水為主要原料,經加水攪拌、澆鑄成型和干燥制成;或加輕集料以降低其質量,或加水泥、外加劑等以提高其耐水性和強度。石膏砌塊分為實心砌塊和空心砌塊兩類,品種規格多樣,目前行業標準規定的的主規格為666㎜×500㎜×60、80、90、100、110、120㎜,四邊均帶有企口和榫槽,施工非常方便,是一種優良的非承重內隔墻材料。
一、國內外發展情況
l 、國外發展情況
國外的石膏砌塊起始于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1950年左右開始用平模生產,因產品精度和表面光潔度差,砌成的墻面需要抹灰,勞動強度大,施工效率低,隨后便開始了石膏砌塊生產工藝的改革。采用立模澆注,頂升脫模的生產工藝,是能使石膏砌塊表面光潔的{sx}方案,經不斷改進,現已基本完善。在國外,石膏砌塊的發展除美洲外,已遍布各大洲的許多國家,其中,歐洲的發展比較普遍,以法國的產量{zd0},近2000萬m2。亞洲、非洲、澳洲的發展速度正在增長中。
2、國內發展情況
我國石膏砌塊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啟蒙、研發、發展。
- 啟蒙
啟蒙階段起始于七十年代末。北京市首先在學習匈牙利經驗的基礎上開始發展石膏條板,一時帶動了許多企業。由于石膏條板較重,有的小企業便在3m長的石膏條板模具內加5塊隔板,每次每模生產6塊規格為600㎜Х500㎜Х60㎜空心石膏砌塊,因為它的體積小,一個人能搬得動,運輸和施工都很方便,這樣,我國的石膏砌塊就誕生了。
- 研發
研發階段從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走了消化吸收和自力更生兩條路子。近幾年,為實現我國空心砌塊生產的需要,自行研發了規模化機械化的裝備;一些企業,加工制造了手工成型的一次成型一塊石膏砌塊的可拆裝模具。
- 發展
發展階段起始于九十年代中后期。目前全國石膏砌塊的生產,主要分布于北京、山西、山東、湖北、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內蒙、甘肅、新疆等地。生產企業規模偏小,年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