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臺灣自由行的首批大陸觀光客抵達后,媒體報道的熱點都在大陸游客們吃什么、買什么,社會上的話題不外乎帶來多少商機與旅游感受。如果只是要到景點觀光、逛夜市享用小吃或商場購物,其實參加旅游團就可以,不必走自由行。既然是自由行,應該有更多選擇與規劃,不應錯過對臺灣社會與人文進行深度探索,親身體驗在同樣的華人社會有什么不同的生活方式。以筆者往來兩岸二十余年、帶過數十個大陸交流團體環島的經驗,發現中國大陸的知識分子在臺灣感受最深的,除了少數特殊景點之外,就是臺灣的人文社會環境,因此向讀者提出建議:
一、宗教
不論是佛教寺廟或天主教堂,應該至少選擇一處著名的宗教團體參觀,{zh0}可以參加一項該宗教場所舉辦的相關活動。以佛教為例,如法鼓山、慈濟、佛光山等都非常著名,規模也大,寺內為游客服務的俗家信眾很多,藉由他們的介紹,可以深入體驗佛教在臺灣民眾生活中的影響。
二、鄉土生態
臺灣各地都有許多熱心人士與非官方團體常態性地組織民眾進行認識自然環境的活動,活動多半以“鄉土”為名,內容有植栽、生態保育、環境養護等,還有專家或熱心人士解說,大部分免費參加,不論親山親水,都兼具教育與休閑功能。
三、慈善
各類協助弱勢族群的慈善活動很多,對象包括老人、兒童、青少年或各種需要幫助的人,相關訊息在網絡都很容易找到。選擇一項慈善活動參加,可以觀察熱心義工如何為弱勢族群服務,支持慈善事業的民眾又如何貢獻一己之力來建立美好社會。
四、小區營造
各縣市底下劃分許多小區,設有小區協會,經費來自捐款與地方政府補助,根據不同小區人文、地理特色,以建立小區文化、凝聚小區共識、建構小區生命共同體為概念,用集體行動來處理居民共同生活議題。協會經常舉行文化或終身學習活動,絕大部分免費參加。
五、論壇與講座
一般是大學或各種社會文化團體舉辦,議題五花八門,既有嚴肅的政治、經濟、文化,也有輕松的讀書、養生、美容、親子關系,規模大的在上百人的演講廳進行,規模小的在書店或咖啡館。選擇感興趣的議題參加,一般都能與主講者或同好交流心得。
六、街頭藝文表演
民眾容易聚集的商場或廣場常有街頭表演,依規定他們必須領有演出執照,可以接受民眾小額捐款贊助。表演內容以藝文類為主,充滿青年人無窮的創意。臺北、高雄、臺中等大城市,也設定藝文特區供作表演場所。
七、政府大樓
許多來臺大陸游客對政府機關極感興趣,各地方政府為服務市民,都設有導覽服務人員,大部分是志愿工作者,參觀時可以藉此感受市民與基層政府的關系。如果要參觀“總統府”,每周一至周五上午都有專人引導,運氣好的還能在走道上見到馬英九或其他臺灣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