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巖玉的歷史來源,拍賣成交率怎么樣
中國對岫巖玉的認識和開發利用有悠久的歷史,在距今約6800年-7200年的遼寧沈陽新樂文化遺址就出土有用岫巖玉制作的刻刀。發現于遼寧朝陽和內蒙古赤峰一帶,距今約5000年的紅山文化遺址亦出土有用岫巖玉制作的手鐲等。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大量玉器和河北滿城西漢早期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金縷玉衣”的玉片,也都有一部分是用岫巖玉制作的。
[1]
《毛傳》(《毛詩故訓傳》)有“琇瑩,美石也”的記載。漢初《爾雅·釋器》載有“東方之美者,有醫無(巫)閭之珣玗琪焉”。普郭璞對其注釋為:“醫無閭,山名,今在遼東。珣玗琪,玉屬。”上述“琇瑩”有可能是岫巖的古稱,或由“岫巖”的同音轉換而來,或以地名稱玉石,故說“琇瑩,美石也”。既然“醫無閭”為遼東山名,“珣玗琪”又為“玉屬”,無疑作為“東方之美者”的“珣玗琪”就是遼東玉石“琇瑩”了。
北京明代十三陵中的定陵也出土有蛇紋石玉制品,由于其物質成分、工藝美術特征等均與岫巖相似,故其玉石來源很有可能為岫巖玉。
清代及近代用岫巖制作的藝術品則更為豐富,如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就有其收藏。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于1957年在岫巖縣北瓦溝一帶建立了國營礦山。在生產過程中,北瓦溝露天采區于1964年自動滑落出一塊體積為2.77×5.6×6.4米,重約260.76噸,以草綠色為主,透明度較高,有一半被滑石包裹著的巨大而完整的岫巖玉塊,其制品“玉王岫巖玉大佛”現陳列于遼寧鞍山市玉佛苑。
從70年代末至80年代,遼寧省地質礦產局、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等單位對岫巖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迄今岫巖玉的年產量約占全國玉石總產量的50%~70%,供應全國20多個省、市、區約200個玉雕廠使用。用岫巖玉制作的各種首飾和玉器不但銷售于全國各地,而且在國際市場上也有良好的銷路。1983年在海城小孤山仙人洞人類洞穴遺址中,出土距今1.2萬年前的3件岫巖透閃石玉砍斫器,為迄今人類最早制作使用的玉制品。《中國古代玉器》一書載:“中國最早玉器出現于距今約7500年的遼寧阜新查海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內”、“作為岫巖玉的故鄉,遼寧阜新查海和內蒙古興隆洼率先揭開了中國古玉文明的篇章。”岫巖玉遠古開發利用的頂峰是在距今5000至6000年的紅山文化時期,其中最zm的內蒙古三星他拉玉龍,被稱為“中華{dy}玉龍”。《中國文物鑒賞·玉器卷》載:“幾千年來,我國人民使用岫巖玉,從沒間斷過,{zj1}代表的遼西出土新石器進期紅山文化玉器用料全部為岫巖玉。從商周、春秋、戰國到西漢,一直到今天,岫巖玉制品已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