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須知:孩子的成長有其規律性,家長應抱著符合孩子發展階段的合理預期;
每一個孩子都與眾不同,不要奢望孩子能夠按照家長的設想去發展;
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孩子的個性,有針對地引導和幫助他;
你做得好,孩子才能做得對;
Terrible 2 AND Horrible 3
【究竟幾歲的孩子“最可怕”?大約有50%以上的家長tp給了Terrible 3,大約有20%左右的家長tp給了Terrible 2,還有10%左右的家長tp給了Terrible 1、2、3 and 4。】
實際上,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并非呈現直線上升趨勢,而是穩定期與不穩定期交替出現,呈現出一種好、壞交織,螺旋上升的局面,這種情形被稱為“成長的交織”。孩子要實現發展必然會對目前的狀態進行突破,而突破的過程必然是一個不穩定的狀態,待完成發展后,必然會呈現出一個較高層次的較穩定狀態,就這樣,突破——穩定——再突破——再穩定......輪番進行,總有{yt},會達到最穩定最成熟的狀態。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發育時間表”,所以,以下提到的關于2、3歲孩子的行為表現,您的孩子未必都能對號入座。】
Terrible 2 想要告訴你:親愛的爸爸媽媽,世界那么大,那么復雜,如果有一小部分能讓我做主,我會感到很有安全感。
執著于“一致”——我真的很需要安全感
兩歲半左右的孩子對“一致”相當看重,要求一切都要“一致”,無論是位置、順序、方式、路線、物品歸屬......他會自己立下一些“規矩”,他的時間觀念是以事件為標準,一旦你破壞了,他會大發脾氣,要求重來一遍。他的要求往往具有不可逆性,讓你感到既無助又無奈。
和孩子合作,共同制定和遵守生活中的“規矩”。如果一不小心破壞了“規矩”,請陪伴孩子,允許他釋放情緒,極端情況持續不了多久。
對著干又很多變——讓我“做選擇”確實好難
如果說一歲半左右的孩子喜歡違背大人的意思,那么兩歲半左右的孩子最喜歡和自己作對,明明“想要”,卻說“不要”,因為讓兩歲半左右的孩子“做選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他常常認為兩者皆可又皆不可,前一秒要這樣,后一秒又反悔了。你會覺得,他總是在故意挑戰你的底線。
如果你僅僅告訴孩子,你不要他做什么,他會感到很迷惑,甚至認為你在暗示讓他去做什么,不如直接用清晰具體的話語告訴他,你想要他干什么,{zh0}加上你直觀的示范動作。
【情景再現:“不要亂丟玩具!”——可以說“一起來收拾玩具吧!”】
或者告訴孩子什么情況下允許做,幫助他把特定的行為和特定的環境聯系在一起。
【情景再現:“不要到處亂畫!”——可以說“來,畫在白紙上!”】
給孩子提供與他當前能力和喜好相匹配的選擇,盡量讓他選擇“如何做”,而避免讓他選擇“做不做”,選項要具體明確,所提供的選項{zh0}都是你允許的,可以把你希望他做的這個選項放在{zh1},因為{zh1}那句話通常令人印象深刻,容易被選中。
【情景再現:“穿上衣服和鞋子!”——可以說“先穿鞋子還是先穿衣服?”】
盡量不要打斷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如果不得不終止,請從他目前的活動出發提出選項。
【情景再現:孩子在搭積木,你們必須出門:“快點!該出發了!”——可以說“積木搭得很漂亮!我們是帶上積木出去還是一會兒回來再搭!”】
告訴孩子行動帶來的直接好處,巧妙繞過行動本身會帶來的抵觸,并通過強調好處,讓他集中注意力提高速度。
【情景再現:“穿上衣服!”——可以說“去公園玩了!要加快速度,才能多玩一會!”】
孩子很樂意證明你說得不對,假裝懷疑他做不到與他當前能力相匹配的某事,當他做好之后,表現出對他所做之事贊嘆不已(此法謹慎使用,不要挫傷孩子的積極性)。
【情景再現:“穿上鞋子!”——可以說“在我拿好包之前,你一定還穿不上鞋子!”......“天啊!你竟然這么快把鞋子穿好了!你真的很棒!”】
攻擊性行為——我只是不想被冒犯
兩歲左右孩子的社會特征是“平行游戲期”,大約到兩歲半左右,他才真正開始注意到身邊其他的小朋友,盡管他的目的只是擔心自己的玩具被別人搶走,或者他也想把別人的玩具占為己有,但確實是一大進步。孩子處于建立自我意識的時期,他非常看重對所有權的保護,包括身體、玩具、家人......甚至是他所見到的一切,凡他認為屬于他的東西受到任何侵犯,他會采取一切防御行動盡力保護。如果你因此認為孩子很不乖、很暴力,真是有失公允啊。
必須理解孩子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和心理,關心孩子的感受,找到攻擊性行為發生的根本原因。不鼓勵孩子為了贏得大人的贊美而犧牲自我,也不給孩子制造罪惡感,千萬記住不能以暴制暴。請參考下面的“如何表揚才有效”、“如何批評才有效”。
Horrible 3 想要告訴你:親愛的爸爸媽媽,世界為什么會是這樣,真的太有趣了,多給我一些機會,我會做得和你一樣好。
叛逆——我希望“世界”能在我的掌控之中
三歲半左右的孩子非常缺乏安全感,他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他需要征服那些比自己厲害的人,首先需要征服的對象就是自己的母親(主要養育人)。這階段的孩子特別喜歡向其他人發號施令,并且每日例行的吃飯、穿衣、洗澡......都會變成他和成人之間的一場場較量。你會發現,他一旦遇到不順心或不合意的事情,會用種種方法表示不合作,通常用語言表達得更多,行動和態度表達得較少。
這階段的孩子最喜歡和母親(主要養育人)撒嬌賣癡,所以可以請其他人幫助照看,{zh0}能把他送去幼兒園,因為孩子只要看到你,就會開始變得尤為不安分。
此外,慎重選擇帶孩子一起出席一些活動,以免某些場合時會令你尷尬;盡量遠離具有控制欲的成人,權利較量只會傷害彼此的情感。
能力倒退與焦慮——這種情形令我不知所措
從三歲到三歲半左右是孩子各方面能力進步很快的時候,而從三歲半到四歲左右,雖然在技巧能力方面,孩子還是在不斷進步,但表現出來的卻是各方面能力的正常倒退,孩子也會因此表現得焦慮和內向。因為肌肉發育的不平衡,他的運動協調能力反而不如從前,他又會經常摔倒,搭積木的手沒之前穩了,也不再敢用大膽豐富的線條作畫;視覺方面,他能注意到細微卻對其他視而不見,并且很怕高的地方;語言方面,說話流利的孩子也可能會出現口吃......他的倒退遠遠不止這些,他可能又開始吮手指、咬指甲、挖鼻孔、需要時時處處帶著自己的小被子......
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并有針對地引導他。有時候,等待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熱衷又沒有定性——其實我也希望能做得更好
三歲半左右的孩子,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又想要支配世界,加之各方面能力的正常倒退或不穩定,所以表現出來是既熱衷又沒有定性。
當你看到被孩子弄得一團糟的場面,先深呼吸,冷靜下來,要多看多聽,當你弄明白孩子在做什么的時候,再發表你的感受和評價。要往好處想,尋找孩子的積極動機;要換位思考,進入孩子的世界中,以他的身高、以他的角度、以他的動作......設身處地去想;要鼓勵積極動機下的積極行動和良好品質,嘗試和孩子一起做,會做得更好。請參考下面的“如何表揚才有效”、“如何批評才有效”。
一些提醒:
怎樣“愛”才不算“溺愛”
其實,家長有了寵壞孩子的擔憂,就不容易出現溺愛危機。當然,家長行事要有原則,但也不必時時刻刻表現得不通情理,事實上,孩子的有些行為本身并沒有錯,而且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有彈性地調整策略,做出一些讓步。只要你能拿捏得當,就不算“溺愛”。
正面管教,如何表揚才有效
及時、熱切、真誠地對孩子的具體行為或動機表示贊賞,并表示你欣賞他這種行為或動機下的{yx}品質。因為即使有時候,孩子還是把事情搞砸了,但是他想要積極嘗試、努力表現的念頭總歸是好的。多表揚,適當給予獎勵,一旦說有獎勵就必須要dx。
合理管教,如何批評才有效
對孩子的行為做客觀點評,對好的行為和動機表示贊賞,再明確告訴他錯在哪里,示范該怎么做,尋求合作,有進步就要及時表揚。不要在孩子“工作”時試圖與他溝通,因為他正在專心致志心無旁騖。蹲(坐)下來與孩子肩并肩說話,因為面對面說話有時候代表親熱,有時候也代表對抗。溝通時用短句子、小音量說話,配合表情和肢體語言,可以適當重復,但切忌沒完沒了。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平靜而積極的家長,養育出健康而快樂的孩子!
創意型早教,創意類早教,早教哪家好,深圳早教哪家好,深圳早教機構,深圳知名早教中心,深圳知名早教機構,深圳早教排名,深圳早教中心哪家好,早教中心哪家好,深圳早教中心,深圳幼教中心 {sx}創藝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