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蕪湖蚌埠153537-88872南馬鞍山淮北銅陵安慶黃山滁州阜陽宿州巢湖六安亳州池州宣城市墻體廣告公司眼看著清流到地頭,伸著脖子就是喝不到水。”此前多年,安徽定遠縣張橋鎮陳戶村村民李紅如常為水發愁。
從水源地到農田,遍布田間的小溝小渠、小塘小壩和小電站,一直被稱為水利建設的“{zh1}一公里”。“這‘{zh1}一公里’,或梗阻,或跑冒,或通而不暢,國家照顧不到,群眾解決不了,已成為農業發展一大難題。”安徽省副省長梁衛國深有感觸。
去年起,安徽決定用5年時間,通過5項改革,改造提升8項小農水,打通“{zh1}一公里”,讓全省八成以上的農田喝上“增產水”。
“{zh1}一公里”歸誰所有?
小水利有了大產權,清水甜了農民心
2013年,李紅如參與李關橋灌電站改造投資,擁有了一、二級提水站28.6%的產權,又與水利中心簽訂協議書,獲得了工程經營權。
“莊稼地不缺水了,鄉親們不愁了,國家投的錢也見了成效。”手里晃著縣里頒發的水利工程產權證、使用權證和管護協議書,李紅如神采奕奕,“通過投資,我獲得了工程部分的產權,卻拿到了全部的使用權。除了負責工程日常管護外,日常還需抽取河水補充庫塘,保障農業灌溉和水面養殖。”
改革產權,明確事權。安徽省水利廳農水處處長韋金保介紹,現有小水利,按產權歸屬和受益情況確定所有權和使用權;對新建小型水利工程,按照“誰投資、誰受益、誰所有、誰使用”的原則確定其所有權和使用權。經過幾個月的確權登記,所有的小農水都有了明晰的產權歸屬。
“水定權,人定心。有了產權,心里踏實。”一年下來,李紅如管好了水,更用活了水,不光保證了村里農田灌溉,還利用水面養殖賺了十來萬元。
“{zh1}一公里”由誰建設?
政府主導扛大旗,多元投入受鼓勵
新年伊始,定遠縣連江鎮三甲村村民周仁清就請來了幾臺挖土機,連天加夜地挖塘修渠。“政府補貼12萬元,自己掏6萬元,不僅獲得了130畝水塘的部分產權,還拿到15年的經營權,這塘挖得有勁。”周仁清說。
產權改革jh了安徽興修農田水利的積極性,政府投資不減弱,多元投資緊跟上。去年,懷遠縣的龍晨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流轉承包羅新莊2000多畝土地,隨即投資850萬元打井修渠。公司負責人介紹,“新建設施我們有所有權和經營權,還有管護責任書,目前已實現年產值1億多元,嘗到了‘自建自管’小農水的甜頭。”
“小型水利工程屬公益性質,仍需政府主導。”安徽省水利廳廳長紀冰說。安徽設立農田水利建設專項資金,對小型水利工程給予補助,支持農民自主建設公益性小型水利,鼓勵引導農民投工投勞,吸引新型農業主體和社會資本參與建設。2013年,安徽累計投入小農水建設80多億元,其中社會投入20億元,形成了多元的投入機制。
“{zh1}一公里”如何管護?
管理有載體,運行有機制
改造提升了小水利工程,更要管好用好水,安徽各地探索“{zh1}一公里”的管護長效機制。在蚌埠,懷遠縣荊芡鄉渦南片等灌區成立了農民用水者協會;在亳州,蒙城的一些專業性的小農水管理公司應運而生。
各種管護組織,成了小農水的“保護傘”。“去年我們成立了農水合作社,每天派人巡查溝渠、機井,大伙一合計,還投資20多萬元,興修了67條田頭溝,打了56眼機井,大旱期間,合作社互助用水,抗旱保苗4700畝,挽回經濟損失67萬元。”說起祥云農田水利管養服務專業合作社,阜陽市潁泉區的葛浩新眉飛色舞。
“有了用水者協會,大伙現在都是和諧用水,有償用水,{gx}用水。”大禹治水的故里、懷遠縣水利局局長陳長利說,“過去是‘卡脖水’,大家要爭要搶,現在成了‘暢通水’。”
安徽不斷引導發展多種形式的小農水服務實體,培育多樣化的小農水管護的市場主體,還針對水利工程管理單位機制不活、運維經費不足等問題,將公益性工程的人員支出經費和維修養護經費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使水利管護沒有了后顧之憂。
農田小水利的創新改革是安徽農業的一針強心劑。2013年,安徽夏糧總產達267.7億斤,增量占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