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衣甘藍喜冷涼溫和氣候,耐寒性很強,經鍛煉良好的幼苗能耐一12度的短時間低溫,成長株在我國北方地區冬季露地栽培能經受短時幾十次霜凍而不枯萎,但不能長期經受連續嚴寒,采種株需在2度~10度溫度下30天以上才能通過春化抽薹開花。種子發芽適溫為18度~25度,植株生長適溫20度~25度,能在夏季35度高溫中生長,但在高溫季節所收獲的葉片風味較差,葉質較堅硬,纖維多。羽衣甘藍較耐陰,但充足的光照葉片生長快速,品質好。采種的植株要在長日照下抽薹開花。對水分需求量較大,干旱缺水時葉片生長緩慢,但不耐澇。對土壤適應性較強,而以腐殖質豐富肥沃沙壤土或粘質壤土最宜。在肥水充足和冷涼氣候下生長迅速,產量高,品質好。在鈣質豐富、pH值5.5~6.8的土壤中生長最旺盛。栽培中要經常追施薄肥,特別是氮肥,并配施少量的鈣,有利于生長和提高品質。
產地分布
原產地中海沿岸至小亞西亞一帶,現廣泛栽培,主要分布于溫帶地區。在英國、荷蘭、德國、美國種植較多,且品種各異,有觀賞用羽衣甘藍,亦有菜用羽衣甘藍。我國引種栽培歷史不長,尤其是觀賞羽衣甘藍是近十幾年才有少量種植,也只是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中城市。學名:Brassica Oleracea var acephala
生長習性
喜冷涼氣候,極耐寒,可忍受多次短暫的霜凍,耐熱性也很強,生長勢強,栽培容易,喜陽光,耐鹽堿,喜肥沃土壤。生長適溫為20℃~25℃,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為18℃~25℃。
園林應用
觀賞羽衣甘藍由于品種不同,葉色豐富多變,葉形也不盡相同,葉緣有紫紅、綠、紅、粉等顏色,葉面有淡黃、綠等顏色,整個植株形如牡丹,所以觀賞羽衣甘藍也被形象地稱為"葉牡丹",
食用價值
羽衣甘藍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C、B2及多種礦物質,特別是鈣、鐵、鉀含量很高。其中維生素C含量非常高,每100克嫩葉中維生素C含量達到153.6~220毫克,在甘藍中可與西藍花媲美。其熱量僅為209焦耳,是jmjf的理想食品。
羽衣甘藍可以連續不斷地剝取葉片,并不斷地產生新的嫩葉,其嫩葉可炒食、涼拌、做湯,在歐美多用其配上各色蔬菜制成色拉。風味清鮮,烹調后保持鮮美的碧綠色。
觀賞價值
在華東地帶為冬季花壇的重要材料。其觀賞期長,葉色極為鮮艷,在公園、街頭、花壇常見用羽衣甘藍鑲邊和組成各種美麗的圖案,用于布置花壇,具有很高的觀賞效果。其葉色多樣,有淡紅、紫紅、白、黃等,是盆栽觀葉的佳品。目前歐美及日本將部分觀賞羽衣甘藍品種用于鮮切花銷售。
繁殖培育
羽衣甘藍的育苗可采用營養杯育苗及苗床育苗兩種方式,8~12月份均可育苗移栽。育苗時 先將苗畦澆透,播種后上覆0.5~1厘米厚的細土,畝用種量為30克。出苗后保持苗床濕潤, 幼苗長至5~6片真葉時即可定植到大田。夏季育苗可用遮陽網覆蓋,冬季育苗時注意保溫。羽衣甘藍生長期較長,連續采收時間長,對營養需求量大,整地前施足基肥是其獲得高產的關鍵。當幼苗長至5~6片真葉時可定植到大田,株距為30厘米,行距為40厘米,畝植3500~ 4000株。營養杯育苗的在定植前可施一次“送嫁肥”,苗床育苗的在冬季定植后可施一次“ 定根肥”,以促進幼苗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