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年前,46歲的張舉國作為南水北調移民,落戶我市剅河鎮吳場村。他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聰明的頭腦、實干的精神發展蔬菜大棚種植。4年過去,現如今的他,擁有蔬菜大棚86個,面積達52畝,每年都能從大棚里獲得不菲的收入,還為在家的移民老鄉們提供了就業崗位,并謀劃著帶著鄉親們一起奔上致富路。《千匯溫室解經理 15095173100 13583625598》</p><p>二。2010年8月,剛剛來到剅河鎮吳場村的張舉國,對未來感到一片迷茫。從山區來到平原,環境的改變讓初來乍道的張舉國無所適從。來到仙桃前,張舉國已經在當地當了10多年的小包工頭,雖然工作比較辛苦,但能賺到豐厚的回報,這得以讓張舉國一家6口一直過著相對優越的生活。來到仙桃時,兩個小孩正讀中學處于成長的關鍵期,父母逐漸地年邁,這一現實讓張舉國不得不放棄以前的營生,選擇就近就業。在政府的幫助下,他參加了市移民局組織的技術培訓活動。在培訓過程中,他發現借市移民生產扶持政策之力,在吳場村搞大棚蔬菜種植是個不錯的選擇。</p><p>三。雷厲風行,做事果斷是張舉國的性格。有了好思路,說干就干。10多年后,再次重新回歸土地的他,對于搞大棚蔬菜種植,wq是個門外漢。一開始他從外出打工的移民老鄉手里流轉了12畝地,計劃建設30個鋼架大棚。他大膽地拿出自己的10萬元積蓄,并得到市移民局9萬元的政策補貼后,在一片質疑聲中,開始了他的大棚創富生涯。不了解如何種好蔬菜,更不懂得怎樣種植大棚蔬菜,怎么辦?請專家。他一次性拿出1萬多元,作為年薪付給村里面一位擁有10多年大棚蔬菜種植經驗的老師傅,請他來當自己的老師和兼職技術員。在老師傅的指導下,張舉國一頭鉆進大棚,沒日沒夜弄著一茬茬蔬菜。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后,12萬元的純收入讓張舉國喜出望外,也更加堅定了他的發展思路。此時,張舉國又有了一個驚人想法,投資45萬元,增加56個大棚。雖然存在著巨大的資金缺口,張舉國沒有絲毫氣餒和退縮,他跑遍親朋好友家,借來33萬元。當張舉國的86個大棚同時產出蔬菜時,規模效應顯現,以前賣菜是自己拉到農貿批發市場,現在是商販主動電話預約上門收購。按照去年行情計算,張舉國86個大棚一年純收入達到30萬元。</p><p>四。早在張舉國一年掙得12萬元純收入時,他就想著自己賺了錢,如何讓鄉親們也跟著致富。在第二次流轉移民老鄉農田時,盡管自己的資金已經捉襟見肘,但他還是主動將流轉金提高3倍。在大棚種植規模擴大的同時,他始終堅持一個原則,請工優先考慮本組移民,對想發展大棚蔬菜種植的老鄉,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移民柯有翠之前在外打工,因為要照顧老人、小孩回到家里,在張舉國大棚里邊賺錢邊學習。每天在拿到80元工資的同時,她還學會了大棚蔬菜種植技術,正準備來年發展自己家的大棚蔬菜種植。</p><p>五。眼下,張舉國正想著通過成立合作社,將自己的“致富經”傳給更多鄉親,帶領更多的移民老鄉組團發展,讓大伙都能踏上在家就致富的康莊大道。</p><p>六。千匯溫室園藝有限公司專業承接蔬菜溫室大棚 薄膜溫室大棚,連棟溫室大棚 幾子鋼溫室大棚,采摘園溫室大棚 科研溫室大棚 花卉溫室大棚等</p><p> 解經理 15095173100 13583625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