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白云禪師,在方會老禪師身邊學禪多年未悟,方會老禪師想找一個適當的機會點化他。{yt}飯后,白云禪師陪著方會老禪師在寺前,老禪師問他:“聽說你師父一次路過一座橋,雨天路滑,跌了一跤而開悟,吟出的開悟偈甚奇,你記得嗎?”
白云禪師回答:“記得。師父那天開悟后說了這樣一首偈語:‘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而今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哈!哈!哈!……”方會老禪師聽后,發出了一陣神秘的嘲笑便徑自離去。
白云禪師愣在廣場那里,心想,我到底是哪里說錯了呢?我沒有哪里說錯的呀!老禪師為什么嘲笑我呢?
白云禪師因放不下方會老禪師這一神秘的嘲笑而寢食不安,心里總是想,我哪里說錯了呢?老禪師為什么嘲笑我呢?連睡夢中都會被老禪師那神秘的笑聲驚醒。他實在忍不住了,第二天清早,便前往方丈室請求老禪師明示:“師父!昨天在廣場我是哪里說錯了呢?”
“你沒有哪里說錯啊!”方會老禪師回答。
“那么,師父為什么嘲笑我呢?”白云禪師又問。
方會老禪師說:“你既然沒有說錯做錯,為什么要在乎別人是笑是罵呢?你看過寺前廣場上專門耍把戲的小丑嗎?眾人對他評評點點戲笑嘲諷,他依然能心安理得每天耍戲自如。而你被人一笑便弄得寢食不安,對外境如此地執著,如何參禪悟道呢?實在是連耍把戲的小丑都不如啊!”
我們生活在塵世間,天天要與上司、同事、鄰里、父母、子女、親戚、朋友相處,相互溝通交流時大家有不同的觀點和言論,甚至有時遭受一些風言風語,這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正如《法句經》所說,過去,不曾有人只遭,亦不會有人只受贊嘆;未來,也不會有這種人;現在,同樣沒有這種人。這是人世間的現實。沉默者如是,雄辯者如是,卑微者如是,高貴者如是,凡庸者如是,超群者如是。即便是人格已經純潔無污的圣者佛陀,也免不了遭受種種誹謗。
因此,面對別人對我們或是贊嘆,或是指出我們的不足,或是說長道短流言風語,我們內心應自了了分明。只要我們每天臨睡之前,回顧一下當天的言行,自信沒有過錯,那就安然地入睡;如果有過失,則應合掌持咒或念佛、禮佛懺悔。懺悔即清凈,清凈即心安。
放下對外境的執著,就不會在別人的情緒中悲歡,流言風語也自然成為過眼云煙。切不可執著于外境而迷失自我,被人家的說三道四所左右,在別人的情緒中喜怒悲歡,否則將是自我折磨。
放下對外境的執著吧!做自己的主人,做一個能享受自己本有的快樂的人。你會發現天地原來是如此的澄明,世間原來是如此的祥和,人生原來是如此可以享受安詳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