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9年,美國電學家亨利對斯特金電磁鐵裝置進行了一些革新,絕緣導線替裸銅導線,因此不必擔心被銅導線過分靠近而短路。由于導線有了絕緣層,就可以將它們一圈圈地緊緊地繞在一起,由于線圈越密集,產生的磁場就越強,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把電能轉化為磁能的能力。到了1831年,亨利試制出了一塊更新的電磁鐵,雖然它的體積并不大,但它能吸起1噸重的鐵塊。電磁鐵的發明也使發電機的功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到了西漢,有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這個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斗棋”。他把這個新奇的玩意獻給漢武帝,并當場演示。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欒大利用磁石的性質,制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騙了漢武帝。


將螺線管通電后可產生如一磁鐵棒的磁場。圖中的圓圈為導線截面,點表電流出螢幕,叉表流入螢幕;附箭頭的橢圓圓圈是磁力線。當直流電通過導體時會產生磁場,而通過作成螺線管(Solenoid)的導體時則會產生類似棒狀磁鐵的磁場。在螺線管的中心加入一磁性物質則此磁性物質會被磁化而達到加強磁場的效果。一般而言,電磁鐵所產生的磁場強度與直流電大小、線圈圈數及中心的導磁物質有關,在設計電磁鐵時會注重線圈的分布和導鐵物質的選擇,并利用直流電的大小來控制磁場強度。然而線圈的材料具有電阻而限制了電磁鐵所能產生的磁場大小,但隨著超導體的發現與應用將有機會突破現有的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