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實粉末白色,有黃棕色果皮小片。主要特征:淀粉粒主為扁平的圓形、橢圓形或圓三角狀,直徑30~40μm,側面觀呈雙透鏡狀、貝殼狀,寬11~19μm,兩端稍尖或鈍圓,臍點裂縫狀,復粒少數,由2~4或多分粒組成。橫細胞成片,細長柱形,長38~232μm,直徑6~21μm,壁含珠狀增厚。果皮表皮細胞類長方形或長多角形,長64~216μm,直徑16~42μm,壁念珠狀增厚。果皮中層細胞細長條形或不規則形,壁念珠狀增厚。非腺毛單細胞,長43~950μm,直徑11~29μm,壁厚5~11μm。

農業防治:a.種植抗病品種,特別是具慢(耐)白粉性品種。在常發重病地區,對品種的抗性要求要高一些,在一般發病區可低一些;b.根據品種特性和麥田肥力水平合理密植;c.采用正確的栽培措施可減輕發病。例如,施肥要合理,注意氮、磷、鉀肥配合,適當增施磷、鉀肥。南方麥區注意開溝排水,北方麥區適時澆水,使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抗病能力。此外,在自生麥苗能越夏的地區,應在小麥秋播前盡量qc田間和場院等處的自生麥苗,以減少秋苗期的菌源。

半旱式小麥生產水平,一般可達旱作條件下70~80%以上,個別土壤類型還高于旱作水平,因而在西南三省已推廣種植較大面積。其增產原因,除一部分與少耕、免耕相同外,突出作用在于改變了土壤的水熱狀況。一方面壟溝把小麥根系深度擴大了10厘米左右,而且壟面通透狀況好,又有毛管上升水,水氣協調;另一方面壟溝使土體表面積增大,白晝較平作溫度高1.2~2.0℃,最a大可達4℃,夜間比平作降低0.3~0.7℃,土壤受光面積增加約200~400㎡/畝。在良好的水,熱、氣條件下,促進了微生物的活動和有機質的分解,提高了土壤供肥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