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前進了,風車的原始功能已經萎縮。但“風車文化”卻越來越輝煌。風車,象征了荷蘭人民的智慧、堅毅、進取的民族精神。1997年,建于18世紀初的19架風車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今天仍在緩緩轉動的風車,大部分用于發電,一小部分用作觀光旅游,以及作為清潔能源、二氧化碳零排放的鮮活教材。荷蘭規定,每年5月第二個星期六為全國“風車日”,屆時全國所有的風車披紅戴綠,同時轉動,加上音樂歌舞,那是何等壯觀、熱烈的情景!風車,雖然進了博物館,但在“節能減排、拯救地球”的今天,它又有了新的生命力。

隨著荷蘭人民圍海造陸工程的大規模開展,風車在這項艱巨的工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根據當地的濕潤多雨、風向多變的氣候特點,他們對風車進行了改革。首先是給風車配上活動的頂篷。此外,為了能四面迎風,他們又把風車的頂篷安裝在滾輪上。這種風車,被稱為荷蘭式風車。二十世紀以來,由于蒸氣機、內燃機、渦輪機的發展,依靠風力的古老風車曾一度變得暗淡無光,幾乎被人遺忘了。但是,因為風車利用的是自然風力,沒有污染、耗盡之虞,所以它不僅被荷蘭人民一直沿用至今,而且也成為今日新能源的一種,深深地吸引著人們。

人們常把荷蘭稱為“風車之國”,荷蘭是歐洲西部一個只有一千多萬人口的國家。它的真正國名叫“尼德蘭”。“尼德”是低的意思,“蘭”是土地,合起來稱為“低洼之國”。荷蘭全國三分之一的面積只高出北海海面l米,近四分之一低于海平面,真是名符其實的“尼德蘭”。荷蘭座落在地球的盛行西風帶,一年四季盛吹西風。同時它瀕臨大西洋,又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國家,海陸風長年不息。這就給缺乏水力、動力資源的荷蘭,提供了利用風力的優厚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