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一過程作基礎,然后才能作“減法”,也就是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在大量的草圖中深入推敲,進行優選。這種“減法”幫助我們從量變到質變,就有可能達到“妙手偶得”的程度。設計,從表面看來也許是一次輕松的偶得機會,實際上都經歷了千錘百煉的艱苦設計過程。我們在下面要介紹的國外于二十世紀七十年流行的“定位設計”,實際上也就是在做“加法”的基礎上求得正確的設計創意構思定位。這一設計理論與我國老一輩bao裝設計家的設計經驗的一致性,證明了設計有它的共同規律。
肯定成績、承認缺失,是為了我國的bao裝事業在今后不斷發展,更上一個臺階。明天會發生什么無法預言,但是文明總是不斷發展的,社會體系各個方面的完善也是必然,歷史前進的車輪永遠是向前。明天的bao裝一定美觀、環保、節儉的,一定是目標明確、傳達清晰的,一定是人性化的、理性又讓人充滿了對美的感激與渴望的。總之,bao裝的目的是美,而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又是新世紀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夢想,如此說來,對于bao裝的明天,在我們辛勤工作之余,倒也大可不必擔心了
bao裝設計有著穩定的基本文化格局,并不斷為社會文化注入鮮活的新內容,不斷產生著與時同步的新面貌。也就是說它具有與時俱進的明顯特征。一是人類對物質生活的需求。即人類要不斷改善自身的生存環境和生存質量。如生產生活過程中的運輸、營銷、保鮮、盛貯等都要bao裝設計為其提供保障。這種需求促使人們去發明和創造,促進技術、藝術的進步,其結果必然使新的bao裝設計成果產生。二是人類對精神文化的需求,bao裝設計作為文化媒介,通過bao裝設計影像承載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精神,如社會意識形態、審美傾向、民俗風尚等。進入商品社會以來,人們為自己的勞動成果尋求到了一種大眾化的鮮明生動的傳播、交換方式。就其bao裝意義而言,已成為運輸商品,保障物品質量、傳達信息的重要媒體。bao裝本身就是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成果,人類又利用這一成果創造出新的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