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對于彈奏古琴是有一定的手法講究的,只有合理的掌握彈奏時的技巧及指法我們才能彈奏出理想的曲子,但是您知道具體的指法有哪些嗎?今天就讓和正古琴培訓帶我們詳細了解一下吧!

動作:“名指向身彈入曰“打”。名指微屈根節,豎直中、末二節,指頭著弦,由根節運動與“勾”微有不同,多用于一、二弦”。
手勢:“中指伸直,高于名指,食指稍微低于中指,大指伸直中、末兩節,虎口前開后合,與食指作八字形。除名指外,各指指尖都略向上。”出音:出音宜輕,要有金石之聲。(彭祉卿《桐心閣指法析微》)
要領:從這些話中我們不難看出“打”這個指法是名指微屈根節,豎直中、末二節(而“勾”是豎直末節)。
在古琴培訓中可能很多人都遇到過對音色的把握不夠準確,一些手法做的不夠到位,那么具體的技巧有哪些呢?下面就讓和正古琴帶我們了解吧!

一、撥、刺
撥剌時的右手手指,有點輪指前的準備動作,剁剁齊,然后根據撥剌的不同方向調整成齊平斜線,比如撥時便是食指較短然后中指名指一次變長,指尖呈一斜線,利用手腕的順勢慣性,斜向肚臍方向撥弦,撥弦過程中需注意凸顯左手所按弦的音,分清主次。
二、偏鋒
依龔老所說,偏鋒為廣陵琴派用的較多的一種復合指法,多用于“挑”、“摘”、“剔”等外向指法,按照傳統的指法時,甲面需與弦垂直,而使用偏鋒時,則是用甲背在三四徽(有時甚至在五徽)部位斜向右彈奏,能得到瀟灑飄逸的效果,筆者喜在琴曲的收音部分使用。
從我國古,就很流行樂器,有些樂器更是流傳到了現,比如古琴。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的歷史有四千余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于堯舜時期。下面就讓古琴培訓和正古琴帶我們詳細了解一下。

古琴調式有35種,按五聲音階定弦,正調音域有四個八度零一個大二度。
在彈弦樂器中,古琴是一種較獨特的樂器,琴面為指板,沒有柱和品。演奏時,將琴橫置于桌上,右手撥弦,左手按弦取音,wq依靠琴徽標記(不限定在13個徽位上,很多的音是在徽與徽之間),音準上要求極為嚴格。
空弦的音高不固定,要根據演奏的樂曲而定。正調時琴弦很低的一條空弦音為大字組C音,定弦由第1弦至第七弦依次按五聲音階排列,分別為C、D、F、G、A、c、d。古琴音域寬廣,由C—d3,共有四個八度零一個大二度。
古琴還有緊五弦、慢三弦、緊五慢一等調式。
古琴表現力特別豐富圓潤,運用不同的彈奏手法,可以發揮出很多藝術表現的特色,它的散音(空弦音)嘹亮、渾厚,宏如銅鐘;泛音透明如珠,豐富多彩,由于音區不同而有異。高音區輕清松脆,有如風中鈴鐸;中音區明亮鏗鏘,猶如敲擊玉磬。按音發音堅實,也叫“實音”,各音區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區渾厚有力,中音區宏實寬潤,高音區尖脆纖細。按音中的各種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細致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