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發(fā)展趨勢
一個或若干PLC與PC機聯(lián)出系統(tǒng),PC機起到原編程器及人機界面操作站的作用,這20世紀90年的新潮流,這樣為系統(tǒng)集成帶來了商機,同時編程軟件和人機界面軟件(或稱組態(tài)軟件)及軟件接口(或稱驅動軟件)也得到了發(fā)展。
PLC廠家在原來CPU模板上提供物理層RS232/422/485接口的基礎,逐漸增加了各種通訊接口,而且提供完整的通訊網絡。由于數據通訊技術發(fā)展很快,用戶對開放性要求很強烈,現(xiàn)場總線技術及以太網技術也同步發(fā)展,所以PLC構成的PCS系統(tǒng)比DCS的開放性所處的現(xiàn)狀稍好一些。羅克韋爾AB公司已形成了多層結構體系,即Ether Net、Control Net、Device Net及Asi等現(xiàn)場總線。西門子公司在Profibus-DP通訊網絡及Profibus-FMS網絡以外,提出了S7 Routing網絡,即Profibus-DP和Industrial Enternet兩層結構。網絡還在發(fā)展,我國應已積極的姿態(tài)投入其中。
2001年我國機械工業(yè)成為工業(yè)發(fā)展新亮點,總產值比上年增長17.15%,汽車產量為世界前10位,機床產量為世界第5位。機械工業(yè)利潤增長33.35%,占整個工業(yè)新增利潤六成多。出口同樣出現(xiàn)可喜的增長。機械工業(yè)提出要實施網絡化,對這一點,PLC從業(yè)人員應有清醒的認識,應對網絡化的開放性、網絡構成的性能/價格比和網絡的可靠性、安全性、先進性上特別下功夫。
網絡向上連是互聯(lián)網問題,向下連是現(xiàn)場總線問題,另外現(xiàn)有網絡能否用以太網'e網到底'方式、網絡采用客戶器/fu務器方式、瀏覽器/fu務器方式、生產者/消費者方式、接口軟件采用OPC方式等問題都有待進一步落實。PLC與智能MCC馬達控制中心、與數控機床配套的NC/CNC數控設備,以及與其它運行控制系統(tǒng)、電控設備、變頻器和軟起動器等連成系統(tǒng);PLC要與DCS分工合作,充當DCS的遠程I/O站等;PLC要與IPC分工合作,除用IPC作人機界面外,作軟件PLC的I/O部件也是可行的;此外還有PLC與緊急停車安全系統(tǒng)(ESD,Emergency Shut Down Systems)的關系、與立體倉庫、機器人、CAD/CAM等等都要處理好關系。總之,PLC要兼容各種新技術,使PLC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電腦'。
PLC的應用領域是寬闊的,還有許多領域急待開拓,如用于海關過境車輛認證(深圳鹽田)、自動售藥(若干中藥店)在我國已有實例。另外,在離散事件系統(tǒng)中,如公路網交通流(車輛計數、乘客計數及停留時間計量)、物流系統(tǒng)、柔行制造系統(tǒng)(敏捷制造系統(tǒng))及一切非標準隨fu務系統(tǒng)中,均可以采用PLC,進而建模和采取對策并優(yōu)化。PLC的前途一片美好,一切悲觀的論點是站不住腳的。至于技術進步,PLC與其它技術融合以至消失,那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http://zs1.img-/pic/169676/p2/20170207084910_2437_zs.jpg)
IPC
實時性,工業(yè)PC對工業(yè)生產過程進行實時在線檢測與控制,對工作狀況的變化給予快速響應,及時進行采集和輸出調節(jié)(看門狗功能這是普通PC所不具有的),遇險自復位,保證系統(tǒng)的正常運行。
擴充性,工業(yè)PC由于采用底板+CPU卡結構,因而具有很強的輸入輸出功能,最多可擴充20個板卡,能與工業(yè)現(xiàn)場的各種外設、板卡如與道控制器、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車輛檢測儀等相連,以完成各種任務。
兼容性,能同時利用ISA與PCI及PICMG資源,并支持各種操作系統(tǒng),多種語言匯編,多任務操作系統(tǒng)。
![](http://zs1.img-/pic/169676/p2/20170207084209_5969_zs.jpg)
設備類型/工控產品
CNC(數控系統(tǒng)):現(xiàn)數控系統(tǒng)是采用微處理器或專用微機的數控系統(tǒng),由事先存放在存儲器里系統(tǒng)程序(軟件)來實現(xiàn)控制邏輯,實現(xiàn)部分或全部數控功能,并通過接口與外圍設備進行聯(lián)接,稱為計算機數控,簡稱CNC系統(tǒng)。
數控機床是以數控系統(tǒng)為表的新技術對傳統(tǒng)機械制造產業(yè)的滲透形成的機電一體化產品;
其技術范圍復蓋很多領域:
(1)機械制造技術;(2)信息處理、加工、傳輸技術;(3)自動控制技術;(4)伺fu驅動技術;(5)傳感器技術;(6)軟件技術等。
![](http://zs1.img-/pic/169676/p2/20170207084207_6157_zs.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