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瓦被普遍使用,從山西侯馬晉故都、河南洛陽東周故城、陜西鳳翔秦雍城、湖北江陵楚郢都等地的春秋時期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板瓦、筒瓦以及一部分半瓦當和全瓦當。表面多刻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可知屋面也開始覆瓦。
到了秦漢形成了獨立的制陶業,并在工藝上作了許多改進,如改用瓦榫頭使瓦間相接更為吻合,取瓦釘和瓦鼻。西漢時期工藝上又取得明顯的進步,使帶有圓形瓦當的筒瓦,由三道工序簡化成一道工序,瓦的質量也有較大提高,因稱“秦磚漢瓦”。
早在公元前640年在希臘奧林匹亞興建的赫拉神廟,是有屋瓦的建筑物中最古老的,瓦用黏土燒成。燒瓦技術很快傳遍歐亞。羅馬人率先使用砂巖和石灰巖混合制瓦,12世紀才普遍使用黏板巖。
紅缸瓦在鋪設的時候,有幾條事項需要我們注意一下,它們分別是:
一、山墻砌完后立即安裝桁條或加臨時支撐,防止倒塌。
二、起吊砌塊的夾具要牢固,就位放穩后,方可松開夾具。
三、砌磚使用的工具應放在穩妥的地方。斬磚應面向墻面,工作完畢應將腳手板和磚墻上的碎磚、灰漿清掃干凈,防止掉落傷人。
四、在屋面坡度大于25度時,掛瓦必須使用移動板梯,板梯必須有牢固的掛鉤。沒有外架子時檐口應搭設防護欄桿和防護立網。
五、屋面上瓦應兩坡同時進行,保持屋面受力均衡,瓦要放穩。屋面無望板時,應鋪設通道,不準在桁條、瓦條上行走。
六、上下腳手架應走斜道,不準站在磚墻上做砌筑、劃線、檢查大角垂直度和清掃墻面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