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的營造宅院、宮苑在描繪和再現鄉村風景的同時,營造城市化、幾何化的自然(如巴洛克園林)將自然引入城市(公園和綠地系統)或將城市引入田園(田園城市和田園郊區)
景觀作為視覺美的感知對象,是基于物我分離的基礎之上的,即人作為欣賞者。但同時,人在景觀中寄托了個人的或群體的社會和環境理想。陶淵明的桃花源也正是這樣意義上的景觀,武陵人眼中的桃花源是中國士大夫的社會和環境理想的典型。

新中式景觀作為我國本土地域化的景觀,在全球文化交融而帶來的西方現景觀對中國特色園林吞噬的情況下,其出現是必然的,但它不是對傳統的復古,而是傳統的繼承。其景觀設計從古典園林中汲取適合當的設計精華,將古典園林本土化的東西消化、推敲、重構、傳承、接力,融合于當景觀設計下,用另一種視角、另一種手法來開拓,最終達到新景觀對古典園林的承形、延意、傳神。當下新中式景觀的傳承發展大概可以歸納為源、衍、意。

風景園林學與建筑學、城鄉規劃學、環境藝術、市政工程設計等學科有緊密的聯系,而景觀設計學所關注的問題是土地和人類產外空間的問題{僅這一點就有別于建筑學}它與現意義上的城市規劃的主要區別在于景觀設計學是物質空間的規劃和設計,bao括城市與區域的物質空間規劃設計,而城市規劃更主要關注社會經濟和城市總體發展計劃。盡管中國的城市規劃專業仍在主要承擔城市的物質空間規劃設計,那是因為中國景觀設計發展滯后的結果。因為,只有同時掌握關于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雙方面知識、懂得如何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景觀設計師,才有可能設計人地關系和諧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