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廠一般需貯存足夠用4~6個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貯存中經過自然發酵,以利于制漿,同時保證紙廠的連續生產。經備料工段把蘆葦、麥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產化學漿)或木斷(供生產磨木漿),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內加化學藥液,用蒸汽進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紙漿,或把木斷送到磨木機上磨成紙漿,也可經過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紙漿。然后用大量清水對紙漿進行洗滌,并通過篩選和凈化把漿中的粗片、節子、石塊及沙子等除去。再根據紙種的要求,用漂白劑把紙漿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著利用打漿設備進行打漿。然后在紙漿中加入改善紙張性能的填料、膠料、施膠劑等各種輔料,并再次進行凈化和篩選,{zh1}送上造紙機經過網部濾水、壓榨脫水、烘缸干燥、壓光卷取,并進行分切復卷或裁切生產出卷筒紙和平板紙。如果生產要生產涂布印刷紙,則需要干燥中部或生產成卷筒紙后經涂布加工而實現。

原紙的收縮性的影響
用于無碳復寫紙生產的原紙伸縮率一般要求不大于3.0% ,不能存在孔洞。原紙的伸縮率過大除會對涂布后紙的后加工造成困難外,還會影響最終產品的使用,如印好的上下聯表格錯位等。另外從理論上,紙的伸縮率過大,涂布干燥時會引起涂層特別是微膠囊涂層的破壞,干燥收縮產生的內應力會引起部分微膠囊移位破裂,無色染料流出而發色。

紙,是古漢族勞動人民一個重要的發明 。上古時,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以后逐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作為書寫材料,后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于縑帛太昂貴,竹片太笨重,于是便產生了紙。中國古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與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一起,給中國古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造紙術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用于書寫、印刷、繪畫或bao裝等的片狀纖維制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