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先看該石的背面即石根或叫底。石根有沒有紅黃色的砂漿附著上面,而且硬化,而不是膠粘的。個別小塊奇石可能砂漿基本清掉,但留下的石根仍清晰可見,有之,再看以下兩條,如沒有就可判定可能是冒充的。
第2、看石膚、石紋。磬石的石膚:光華溫潤,滑如凝脂,極具手感(瘦、皺、透、漏的特點不影響石膚)。石肌中有著特殊的白灰色石紋,其紋理自然清晰流暢。原始的紋溝呈“V”型,人為機械加工的石紋呈“U”型,紋色也不自然,如用水洗,人為的石紋即刻顯現(xiàn),水干的慢,原始的石紋干得快。

靈璧石以其多元的審美特征,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廣泛的賞玩群體享譽賞石界,并作為“宿州名片”在發(fā)展經濟文化和社會事業(yè)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為合理開發(fā)利用并保護產地資源,靈壁縣政府出臺了《靈璧石資源開發(fā)管理辦法》,并已組織實施。

關于靈壁石界定。一為轄區(qū)界定,凡靈壁縣境內所產之石皆稱靈璧石;二為地理界定,凡靈璧周邊同一山脈地域所產之石統(tǒng)稱靈壁石。經學界研討,因行政區(qū)劃多變,而自然地理成因比較科學,故傾向于地理界定者為多。本圖譜所采之例,以靈璧縣域為主,兼及周邊同一山脈所及之泗縣.墉橋區(qū).肖縣部分地域奇石。
宿州市2004年至2006年連續(xù)成功舉辦三屆靈璧石文化節(jié),與此同時,研究靈璧石的專著也接連問世,它們對靈璧石形成過程、歷史淵源、文化內涵,以及如何賞析、采集、整飾、配座、命名、收藏、養(yǎng)護等作了全1面論述,總結出靈璧石獨特的自然美有“聲、質、形、色、紋”“五大美學要素”,提升了靈璧石的文化品位。目前宿州市及靈璧縣有3個奇石市場,大小石奇館、藏石館1500多家,據業(yè)內人士估計,不bao括城鎮(zhèn)玩家大量藏石,僅現(xiàn)存石館和農戶家里的靈璧石就有7000萬塊之多,價值約為300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