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的原料主要是植物纖維,原料中除含有纖維素、半纖維素、木素三大主要成分外,尚有其他含量較少的組分,如樹脂、灰份等。此外還有硫酸鈉等輔助成分。
紙張中除了植物纖維,還需要根據不同紙材添加不同的填料。比如銅系kj紙就是將銅離子復合在聚丙烯腈(俗稱:腈綸)的{dy}單體丙烯腈上,制得改性腈綸復合纖維,然后再將改性腈綸配加到植物纖維中,配上各種用途的紙,即可制得kj紙。 而2010年環保呼聲日益高漲,制紙廠紛紛推出了加入不同百分比的再生紙成分的紙,有{bfb}再生紙,亦有只加入50%再生紙成分的紙張,適合不同客戶的需求。再生紙來自于廢紙,經過xd、碎漿等處理后可以再度利用。碎漿系統的目的都是將廢紙wq碎解而不損傷纖維,不打碎非紙成分。

造紙廠一般需貯存足夠用4~6個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貯存中經過自然發酵,以利于制漿,同時保證紙廠的連續生產。經備料工段把蘆葦、麥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產化學漿)或木斷(供生產磨木漿),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內加化學藥液,用蒸汽進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紙漿,或把木斷送到磨木機上磨成紙漿,也可經過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紙漿。然后用大量清水對紙漿進行洗滌,并通過篩選和凈化把漿中的粗片、節子、石塊及沙子等除去。再根據紙種的要求,用漂白劑把紙漿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著利用打漿設備進行打漿。然后在紙漿中加入改善紙張性能的填料、膠料、施膠劑等各種輔料,并再次進行凈化和篩選,{zh1}送上造紙機經過網部濾水、壓榨脫水、烘缸干燥、壓光卷取,并進行分切復卷或裁切生產出卷筒紙和平板紙。如果生產要生產涂布印刷紙,則需要干燥中部或生產成卷筒紙后經涂布加工而實現。

從1954年由美國WCR公司將無碳復寫紙首批推人市場,之后其在世界范圍內廣泛發展,世界無碳紙在70-80年發展迅速,90年末增長趨緩,2001年全世界產量已達300萬噸。我國無碳紙在70年起步,90年發展迅速。隨著無碳復寫紙生產能力的擴大,我國對無碳復寫原紙也進行了開發研究,已有多家工廠正式生產,并有采用中性施膠工藝的原紙,各項物理指標與進口原紙相近,對涂布適應性、白等都比較理想。至今我國無碳復寫紙的年產量已經在世界產量中占了相當大的份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