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演進的歷史,就是一部建立信用體系、信用體系博弈、維持信用體系和博弈信用體系位置的斗爭史。經濟活動的開展、勞動的分工需要人們進行交換(交易)以獲取和平衡資源的利用。交換中體現(xiàn)了信用的流動和價值,從貝殼到糧食,一般等價物承載著信用的價值,而最終黃金奠定了實物信用體系的最終形式。
黃金依然是信用的最終等價物
信用(債)的出現(xiàn)推動了貨幣的產生——從實物貨幣到信用貨幣,前者在過渡到黃金{zj2}形態(tài)后依然無法滿足經濟的增長,而后者在經濟起落的周期中創(chuàng)造著不穩(wěn)定性。論述全球真正的信用貨幣體系,市場將視角拉回至上世紀的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及浮動匯率體系的成型。《牙買加協(xié)議》下的貨幣體系增強了市場的靈活性,也帶來了貨幣體系的不穩(wěn)定性。
圖為黃金和美元指數——依然表出強相關
電子貨幣針去中心化的信用風險問題而產生,但有條件下仍無法實其貨幣功能的完整性。21世紀的電子貨幣似乎于信用中介發(fā)起了挑戰(zhàn),基于區(qū)塊鏈的比特幣等電子幣持續(xù)火爆顯示出市場于官方貨幣單位的不信任。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在安全性和交易成本等制約因素未解決之前,去中心化帶來的便利和信用風險的管理依然處于相理想化的狀態(tài)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于當前信用貨幣體系不確定性的風險管理,不在于去中心化,而是通過更一般的非信用等價物——黃金來沖。
短期內關注信用擴張的可能性
于當前的美元周期,我們認為短期的信用擴張可能性依然值得關注,基本假設的演繹路徑為短期的擴張行為,中期內于信用貨幣體系的修復使得信用依然存在走向收縮的向,從而使黃金的信用沖需求再次降低。
金融危機十年是信用收縮的十年,黃金價格的波動體了于信用沖需求從增加轉向降低。BIS的流動性指標顯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徹底打破了私人部門的信貸增長格局,全球信貸增速由前十年的5%的平均增速下降至0%左右的低增速狀態(tài)。《巴塞爾協(xié)議Ⅲ》的逐步推進實施,以及于影子金融體系的監(jiān)管加強——貨幣基金新規(guī)、資管新規(guī)等金融領域去杠桿的過程,大幅降低了金融體系于實體經濟的信貸供給,與之相伴的是私人部門的去杠桿。而2011年實施的《多德-弗蘭克法案》以及于銀行交易更為嚴厲的《沃克爾規(guī)則》很大程度上使得國際銀行信用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