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碳匯的幾大誤區:
誤區一:
有森林就可以賣碳匯
眼下,碳交易市場方興未艾,躍躍欲試者不在少數。然而,很多人對林業碳匯交易只是一知半解。
“從本質上來說,這是在國際氣候變化,國際法規和各國國內法規共同規制下形成的一個制度性概念。”市林業局營林科的有關負責人解釋說,林業碳匯是利用森林的儲碳功能,通過實施造林、再造林和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減少毀林、保護和恢復森林植被等活動,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關規則與碳匯交易相結合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只要有森林,就可以進行林業碳匯交易?這是很多人對林業碳匯的印象。不過,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林業碳匯項目要具有額外性,產生凈增加量。”市林業局營林科的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已有的森林每天都會生長并吸收二氧化碳,但這個固碳量是自然的,沒有產生額外的固碳量,因此不可用于交易,只有經過荒山造林,或經營管理樹林、竹林新增部分的固碳量,才可能用于交易。
林業碳匯項目交易還要符合方法學和政策要求,根據國家發改委公布備案的林業碳匯項目方法學,目前林業碳匯項目方法學有樹林經營、竹林經營、碳匯造林、竹子造林等4類,按照目前公布的方法學,項目活動開始日期不應早于2005年2月16日,計入期最短為20年,最長不超過60年。
誤區二:
大家都可開發林業碳匯
對林業碳匯項目進行開發,需要具備和滿足一系列的條件。
根據規定,要求項目業主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且經營管理規范、林木權屬清晰。“林業碳匯項目必須具有一定規模,收益才能覆蓋成本,經營面積比較大的林場能單獨成為項目主體,生成項目參與碳交易。”該負責人坦言,廣大林農能否委托第三方打包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項目,進行聯合申報,目前沒有明確規定,如果進行試驗,須簽訂明確的合同。
林農與第三方訂立項目合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固定收益合同,林農按照項目要求進行造林和森林經營,第三方負責項目開發,取得全部碳排放權交易收入,并定期支付林農補助資金;另一種是無固定收益合同,第三方負責項目開發,林農按照項目要求進行造林和森林經營,碳排放權交易收入按照約定分配。
誤區三:
開發林業碳匯很容易
開發林業碳匯項目并非易事,不僅流程多,而且還需要不菲的費用,這是普通林農遠遠無法承受的。
為了實現碳匯計量和監測,碳匯項目方法學對造林、森林經營過程中的林地清理、整地、間伐、補植、施肥、除草等活動有特別要求。項目開發包括項目設計、審定、注冊、實施、監督、額外性論證、碳匯量評估,減排量核證、減排量簽發等流程,其中,項目審定、減排量核證須由有資質的第三方審定核證機構進行,減排量由國家或省發改委簽發,其他流程可由項目業主獨立完成,也可委托具有相關從業經驗的咨詢機構、中介服務機構完成。
但是項目開發流程多,聘請第三方審定核證機構需要費用,該負責人表示,參照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收費標準4至6元/畝,開發一個項目的材料編制、聘請第三方審定核證等費用估算需要30至50萬元。
在林業碳匯交易中,買方享有如期、按質獲得林業碳匯信用指標的權利,賣方享有按照合同約定獲得交易價額的權利。買方的主要義務是支付林業碳匯交易的價款,賣方的義務主要是運營交易項目,從而使其能按照合同約定產生林業碳匯交易標的,因而賣方的義務有更多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林業碳匯交易合同中對賣方轉讓其提供交易標的物義務的限制條件更嚴格,對買方轉讓權利的限制相對較少。
由于林業碳匯的自然稟賦,林業碳匯的生產期限一般比較長,可能由此導致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風險,因此,在林業碳匯交易合同的履行過程中,交易雙方的履行能力可能會收到嚴重影響。為了保障最終實現合同目的,交易雙方有必要在簽訂林業碳匯交易合同中約定權利轉讓條款。可以在合同中約定:未經買方的書面同意,賣方不得向其他任何第三人轉讓或者轉移其在本合同項下的林業碳匯信用指標,任何未經同意的轉讓行為皆為無效;買方享有向其他第三人轉讓其在合同項下的部分或者全部林業碳匯信用指標的權利。
《21世紀經濟報道》(以下簡稱《21世紀》):我們知道:到2020年比2005年增加森林面積4000萬公頃,增加森林蓄積13億立方米是中國承諾自主減排溫室氣體的三個目標之一,被稱為林業“雙增”目標。實現這個目標是否有難度?
李怒云:中國政府采取各種措施加快森林植被恢復,成為全球增加森林面積最快、人工林最多的國家。全國第七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我國每年新增森林面積400多萬公頃,現有森林面積1.95億公頃,森林覆被率20.36%,森林活立木總蓄積量149.13億立方米,森林植被總碳儲量達到78.11億噸,森林生態效益價值10.1萬億噸。中國植樹造林的巨大成果,對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我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提供了吸收溫室氣體的空間,對維護我國生態安全也起到了重大作用。
為實現林業“雙增”目標,正在積極加快森林植被恢復和可持續森林經營以及加強森林、濕地等保護。根據林業“十二五”規劃,5年完成新造林3000萬公頃、森林撫育經營(含低效林改造)3500萬公頃,全民義務植樹120億株。到201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1.66%,森林蓄積量達到143億立方米以上,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力爭達到84億噸。按照這樣的規劃,到2020年,我們的雙增目標是能夠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