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5戰斗機的原型是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的基礎上研制的單座雙發艦載戰斗機——蘇-33戰斗機。蘇-33“海側衛式戰斗機(Су-33,Su-33 “Flanker-D”)是一架由俄羅斯蘇霍伊公司所開發生產的單座多用途艦載機。由于蘇-33是由蘇-27戰斗機所衍生出來的艦載機種之一,因此延續了蘇-27的北約代號,被稱為側衛D型(Flanker-D)。蘇-33于1985年5月首次飛行。
殲-15型雙發重型戰斗機,該機是在殲-11B的基礎上再對蘇33進行了借鑒參考。中國海軍之所以選擇殲-15,是因為雙發重型機戰斗機擁有更大的內部空間、載彈量和改進潛力,作戰彈性也要高很多,特別是重型作戰飛機可配備更大孔徑的天線、更多的機載武器,所以在技術水平相當的情況下,重型作戰飛機的作戰效能通常要高于中型作戰飛機。
殲15戰斗機只是中國艦載機發展的開端,主要任務是為中國在未來10年內建立一支隨時可用的艦載機作戰力量,同時培養出中國成熟的航母艦載機飛行員。隨著殲20隱形戰斗機的發展,未來比殲15更小、性能更好的殲-31戰斗機也可能會加入到艦載機行列中來,以應對隱形戰斗機時代的來臨。
隨著技術的發展,現代戰爭日益體系化,僅憑單一機種已經很難取得現代戰爭的勝利,因此各國航母的艦載機也由單一機種發展為多種飛機組成的艦載機聯隊,艦載機擔負的任務也越來越廣,包括防空、反艦、對地攻擊、偵察、電子戰等多種任務。特別是隨著艦載固定翼預警機上艦,通過數據鏈與艦載作戰飛機形成聯合網絡作戰系統,讓不遠萬里奔赴對方沿海作戰的航母編隊,仍將空中信息指揮引導優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這個對于我方取得空戰的勝利乃至取得戰爭的勝利都至關重要。
我國自行研制的殲-15S型雙座雙發重型艦載戰斗機已經于2012年11月3日上午在我國某地成功首飛,該機型是在殲-15艦載機基礎上生產的一型艦載戰斗機。 殲-10戰斗機(英文:J-10或F-10,北約代號:火鳥(Firebird)),是中國中航工業集團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自主研制的單座單發第四代戰斗機。該機采用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和鴨式氣動布局,是中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空中優勢戰斗機。中國空軍賦予其編號為殲-10,對外稱J-10或稱F-10。 ![](http:///qiyeku_pic/2021/11/15/zxcvbnm1233/product/product_info/image/2021_11_29/20211129021455618.jpg)
![](http:///qiyeku_pic/2021/11/15/zxcvbnm1233/product/product_info/image/2021_11_29/20211129021511024.jpg)
![](http:///qiyeku_pic/2021/11/15/zxcvbnm1233/product/product_info/image/2021_11_29/20211129021529216.jpg)
![](http:///qiyeku_pic/2021/11/15/zxcvbnm1233/product/product_info/image/2021_11_29/20211129021545839.jpg)
![](http:///qiyeku_pic/2021/11/15/zxcvbnm1233/product/product_info/image/2021_11_29/20211129021603614.jpg)
![](http:///qiyeku_pic/2021/11/15/zxcvbnm1233/product/product_info/image/2021_11_29/2021112902162745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