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佛,是以側躺或側臥的姿態,從而展現出佛像的寧靜與莊重。這一形象源于佛教經典《大唐西域記》。在這部珍貴的史籍中,描述了一個令人敬仰的場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拘尸那揭羅國完成了他的使命,收下了zui后一個弟子善賢。
之后,釋迦牟尼選擇了進入寂滅樂,他選擇了在雙樹間,北首而臥。這一姿態,不僅是他對生命終結的平靜接受,更是他對眾生福報的深深關懷。周圍的人們,見到這一幕,無不悲戚萬分,感嘆大覺世尊即將寂滅,眾生福盡。
釋迦牟尼選擇了以臥佛的形象,繼續安慰眾生。他“右脅臥獅子床”,指的是睡覺的時候右側下臥,以足壓足,右手放在右耳下,左手伸在左腿上,頭朝北,臉朝西,這種姿態叫獅子臥,也叫吉祥臥。
那一刻,他的面容安詳,他的姿態從容,仿佛在告訴眾生:生命的終結并不可怕,因為真正的寂滅樂在于心靈的解脫。這一場景,被后人銘記在心,并化為了臥佛的形象。臥佛不僅是佛教藝術的一種形式,更是釋迦牟尼教誨的象征。在佛教中,生死并非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生,是修行的開始;死,是修行的結束,也是新的開始。臥佛,便是這一生死觀的zui好詮釋。
臥佛的藝術形式,更是對釋迦牟尼偉大教誨的敬仰與傳承。無論是在寺廟的佛像中,還是在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中,臥佛都以其獨特的姿態,向我們傳達著佛教的智慧與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