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幢的原始形態是古代儀仗中的旌幡,一種用絲綢做成的傘蓋狀物品,最上面嵌有寶石,又稱幢幡。隨著印度佛教的傳入,特別是在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盛行,人們開始將佛經或佛像書寫在絲織的幢幡上。為了保持經文的經久不毀,后來逐漸改為將經文或佛像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羅尼經》,因此稱為經幢。
石雕經幢的形狀通常呈塔形,由底座、塔身和頂部組成。底座是寬闊的基座,用于穩定經幢的結構。塔身是多層的方形或八角形結構,上面刻有佛教經文或神圣符號。頂部是經幢的最上方,常常是尖頂或寶珠狀的裝飾。這種外形設計不僅體現了佛教的藝術審美,也象征著佛教的精神內涵。
寺廟中的經幢還常常被用于修建經幢室,為信徒們提供一個修行和禮佛的場所,信徒們也會在經幢前誦經、默念,以此表達對佛教的敬意和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