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是石刻之鄉,全縣有40多處石刻,造像達5萬多個。其中最zm、規模{zd0}的有兩處,一處叫寶頂山,一處叫北山。這兩處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晚唐以后石窟藝術的代表作。 北山的石刻造像近萬。主要的造像集中在長約1里,形如新月,名為佛灣的地段上。這里的石刻群開鑿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歷經五代、兩宋,前后經營了達250年。這些石刻像的特點是刻工精細,形象生動,其中最精彩的是幾座觀音、文殊和普賢的造像。 觀音的造像,一般都是端莊肅穆。但這里的觀音,卻典雅秀麗,表情豐富,顯得親切可愛。有人評論說,這明明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漢族少女的形象,哪有“菩薩”的味兒!可見藝術力量已經突破了宗教的規范。 在編號為136的“心神車窟”里,一共有6尊觀音、文殊、普賢的造像,每個都有不同的表情,顯示出不同的性格。普賢坐在大象的背上,身材窈窕,臉部清秀,似笑非笑,表情溫柔嫻靜,典雅大方,是一個具有十足的東方美的女性形象。有一位zm的藝術評論家對這尊造像贊賞不絕,認為她比世界zm的雕塑維納斯女神更具特色。但是,也有人認為,從雕刻藝術上看,還應數“數珠手觀音”最出色,并稱她為“北山石刻之冠”。這位觀音形體比例勻稱,肌膚線條柔和,臉部的雕刻尤其精細,臉龐圓潤,略呈微笑狀,神態動人;再加上服飾華麗,衣帶飄舞,給人以飄飄欲仙之感。有人因感到她的表情媚麗,管她叫“媚態觀音”。 “千手觀音”是一個非常壯觀的雕像。它的“千手”(準確數字是1007只手)如孔雀開屏般從上、左、右三個方向伸出,每只手都雕得纖美細柔,手里拿著斧頭、寶劍、繩索等發起我,千姿百態,無一雷同。這個雕像構圖雄偉(面積達88平方米),工藝復雜,難度很大,在國內外的石刻像中是少見的。不少人認為,充滿農村生活情趣的牧歌式的石刻“牧牛道場”,是最精彩的,它所表現的是牧童馴牛。牛的犟勁和牧童在馴服牛后的悠然自得的神情都刻畫得非常真切、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