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瑪琳:我國在公元644年唐太宗征西時得到了這種寶石,稱“碧璽”,并將它刻制成印章。清朝時把“托瑪琳”稱為“碧璽”琢刻而成的蓮花,重達1056.25克(三十六兩八錢),價值白銀75萬兩。在我國的一些歷史文獻中也有將“托瑪琳”稱之為砒硒、碧霞希、碎邪金等,但多稱為“碧璽”。在1880年,居里家族揭開了這種寶石的秘密,既:Tourmaline晶體兩端都帶有正、負電核,表面流動著0.06mA的微電流,因此就有了“電氣石”這個學名。 1986年,日本科研人員發現,電氣石被粉碎的越細,所釋放的能量越大。他們將粉碎的電氣石晶體同tr纖維結合在一起制成的纖維,稱為“夢”的纖維,并將其應用于保健領域。目前,采用的是韓國21世紀的高科技技術--液態電氣石。
電氣石(托瑪琳)化學成分復雜,是以含硼為特征的鋁、鈉、鐵、鎂、鋰的環狀結構硅酸鹽礦物。電氣石是一種硅酸巖礦物,其工藝名稱為"碧璽"。一般產于花崗偉晶巖型及高溫氣成熱液型礦床中,是一種典型高溫氣成礦物之一 。電氣石最早發現于斯里蘭卡,當時被視為與鉆石、紅寶石一樣珍貴的寶石。人們注意到這種寶石在受熱時會帶上電荷,這種現象稱為熱釋電效應,故得名電氣石。電氣石又稱碧璽,碎邪金,帶電的石。達到寶石級別的稱之為碧璽。居中檔寶石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