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砂像
也稱“干漆夾纻”,或者脫胎漆,相傳最早是由東晉雕塑家戴逵發明的。一般是先用泥土大致做出佛像的胚胎,然后上縛多層粗布并涂以一道道生漆,經過數十遍纏布涂漆和細部修整,泥胎的外面已經形成了一層又硬又厚的漆布層,待漆布層次干燥后,然后將內中泥胚打碎取出,再加以修整而成,所以也成為“脫活”。
彩塑像
采用雕塑和繪畫相結合的手法,表現豐富多彩的造像題材,形象千姿百態、神態逼真,具有藝術感染力。彩塑工藝達到了{jz}。甘肅敦煌石窟和炳靈寺石窟就保存有許多南北朝時期至唐宋的精美塑像。
泥像
北魏時期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中的佛像即為泥塑而成。首先用竹木搭成佛像的基本動態,再纏以麥草、道草,使之具有大體的形狀,然后在其上覆泥,捏塑,待徹底干燥后還要用各種水質顏料畫出皮膚、五官和各種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