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渠道單一的情況下,敢不買房的,都是真的勇士?
房價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大家都在想,如果沒有dk,日子得多舒服啊。所以,房價崩盤論,一直都很有市場。甚至把馬云搬出來“未來房價如蔥”。問題是經濟上的事情并不是一廂情愿的,寫文章的人也好,馬云也罷,都不會為你買不到房負責。
更現實的問題是,那些在網上大罵開發商,批評土地財政,呼吁大家兩年不買房餓死開發商的人……去了準丈母娘家,還是俯首帖耳地說明年一定買房;面對手上閑余資金,還是打聽附近可以買到的新房;面對人生的未來,最終把簡歷投向了薪資最美麗的房地產公司……

而那些真的做到堅持兩年不買房的人,即便在“房住不炒”“房價平盤”的調控下,都會發現自己兩年后并不能買到更大的房子——這還是在“不折騰”,不炒股,不買P2P的情況下;如果調控稍微放松,就會出現“全款變首付,客廳變茅房”的尷尬境地。
為什么會這樣?萬科郁亮近日的“內部講話”,透露出一些很無奈的事實:
“行業的轉型絕非易事……我們都覺得需要找到一個和房地產行業賺錢前景相當的行業,但經驗告訴我們,我們沒有可能找到這樣的行業。……盡管房地產行業還不錯,但是不代表我們未來還能靠吃這口飯活下去,所以我們必須要做新業務。做新業務的時候,讓賺大錢的人去賺小錢,難度太大。到今天為止,坦率而言,似乎沒有什么特別成功的轉型案例。”
也就是說,連500強企業都難以實現盈利方式的轉型,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當然,你可以控訴房地產暴利,批評土地財政不合理,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說起來都很容易;親臨財富前線,卻發現舉步維艱。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天天轉發華為的狼性文化,轉發任正非“30歲就想躺在床上數錢不正常”,到自己這里卻幻想如果沒有房貸,我隨便做點事情就能活的不錯,我就找一份朝九晚五雙休不加班的工作……怎么到自己著,狼性就變哈士奇了呢?

那么如何正確對待樓市呢?
首先要做的是,就是改變自己怨天尤人的消極觀念。套用網上的說法,都9012年了,你還等房價崩盤呢?
其次,就是要認清城市化的本質,即,資源的集中再分配。其中,參與分配的主體有很多,國家、大企業、金融大鱷、大股東……就我們個體來說,在分配環節,人微言輕——既不能制定規則,也不能多分一杯羹。
所以,要想把握話語權,要么讓自己成為大股東、大鱷(不太現實),要么就跟著有話語權的分配主體,俗稱抱大腿——比如入股,持有可以保值的資產。而房產,是目前相對便捷的途徑。

現在投資房地產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呢?
舉個形象的例子吧!房產就像一條船,你就像水里的人;你可以不上船,會游泳也能不淹死自己;但是你的體能不可能一直保證你浮在水面。上了船的人,也只能比水面略高,船不翻也挺安全,但飛不上天。不過,上錯船了就沒這么舒適了,比如你上了一艘潛艇,雖然淹不死,但一直在水面之下,也很憋屈……
房產投資從“暴富”變成了“保富”,看似沒有了高額利潤,就沒有了買房的意義和動機,其實,這反而是重新調配資產的機會。比如,有的地方dw開始有動作了,有的腰斬過的地方開始回暖了。雖然都是小動作,但背后暗流涌動,為將來的大變局做著鋪墊與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