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民創業時代,餐飲行業年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據數據統計18年餐飲收入達到千萬億,加入餐飲創業的的投資者也是越來越多,有粗放的形式,也有精細化的形式。在大多數人的概念里,都應該是粗放的模式,不然也不會有人認為餐飲是入門門檻很低的投資方式了。
粗放管理是沒有規則的,全靠人的主管意識去經營餐廳,盈利計算很簡單:收入-支出=利潤。
這里就不談了,精細化管理大家也可稱為餐飲系統管理,是比較大的一個話題,以后慢慢聊。
今天,摩芽炒飯就來跟大家聊下精細化管理中的4個數據,及這4個數據所涉及到的店面問題。
摩芽炒飯
餐飲店面營業額的{zd1}要求就是盈虧平衡點,也叫保本點。
營業額>盈虧平衡點,店面不會虧損;營業額<盈虧平衡點,店面產生虧損。
一般情況下,店面在經營投資之前,在拿位置的時候,都需要根據店面房租和面積,預估盈虧平衡點。餐飲的盈虧平衡點,是交房租的時候就要算出來的,等你開好店再算,已經晚了。
餐飲經營中最常見的數據之一,大陸的管理團隊比較喜歡看毛利率而臺灣的管理團隊,比較喜歡看費率,其實二者之間的區別只是費率=1-毛利率。
一般情況下,公司的研發部門,廚房的廚師長在研發出菜品的時候,都需要制定出產品的SOP和單品毛利率,但這只是理論毛利率。店面需要關注的是綜合毛利率,一般情況下,特色小吃類在65%-70%以內,中餐在60%-65%,這個數據就是店面店長和廚師長的基本考核目標。
人均效率,是店面的員工日平均產生的績效營業額。具體算法是:月度營業額/30/人員數量。人均效率是衡量一家店員工工作效率的基本方式。每個企業和店面都應該有個人均效率值。
經營者根據每月的財務數據,計算人均效率,來衡量企業或店面是人多還是人少,是需要加人還是需要裁員。在餐廳人均消費已經確定的情況下,提高人效的方式有以下三種:1、簡化流程:服務流程、出餐流程等;2、培訓熟練度;3、增加客流。
服務業來說,顧客是上帝,但對經營者來說,上帝是兩面性的,一方面,上帝帶給經營者利潤;另一方面,上帝帶給經營者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