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早教機器人,是黑科技還是賣點?
來源:
人工智能早教機器人,是黑科技還是賣點?
作為21世紀一項{jd0}科技,人工智能是時下很火的話題。人工智能可以預測世界杯,推動無人駕駛的發展,甚至可以助推物聯網的創新。各行各業與人工智能結合,都能擦出新的火花。一些司空見慣的產品,一旦貼上“人工智能”的,身價便會飛漲,而且消費者都會心甘情愿地為其埋單。如今,連早教都和人工智能扯上關系了。近期,一個名叫“人工智能早教機器人”的早教產品上線了。
眾所周知,早教對于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在上小學之前,孩子的心靈就像一張白紙,利用早期教育,可以較好地開發孩子的智力和潛能,促進其大腦的發育。
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師,教師是孩子的第二任老師,但是在人工智能時代,智能早教機器人也能參與到孩子的早期教育當中,成為孩子的第三任老師。在一些廣告中,早教機器人可謂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不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通音律懂繪畫,能講故事、念唐詩、預報天氣……更重要的是它能在中英文雙語間無縫切換,隨時隨地和孩子對話。廣告里的早教機器人雖然是{wn}的早教老師,但是精明的消費者和關愛孩子的父母心中多多少少會有些疑慮:所謂的“智能早教機器人”是黑科技還是賣點?
“智能早教機器人”號稱孩子們的小老師,可以解答十萬個為什么,陪伴孩子探索未知的世界。但是實際上,基于機器人的存儲量,孩子們只有提問事先設定好的問題,機器人方能回答。例如,孩子們如果問“為什么天空是藍色的?”,基于程序事先設定好的回答,機器人會回答“空氣中有許多微小的塵埃、水滴等物質,當太陽光通過空氣時,太陽光中波長較短的藍色光和紫色光更易被散射…”。孩子如果問“法國總統是誰”或者“2016年的奧運會在哪里舉行”,機器人都能回答出“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和“巴西的里約熱內盧”等正確。
但是如果孩子們繼續追問一些稍難的新問題,機器人就無法給出。因此廣告中提到的“早教機器人可以解答十萬個為什么”是言過其實了。早教機器人的“智能”體現在它的語音識別和語義理解的功能上。但是即使是市面上一些一千多塊錢的早教機器人,在語義理解方面也還是會有出差錯的時候。比如當孩子們問“今天的天氣怎么樣?”,某品牌的千元早教機器人回答的卻是“夏天是個容易發胖的季節”等牛頭不對馬嘴的。
另外,“童聲喚醒”也是智能早教機器人的亮點之一。孩子們可以和機器人對話,這種人機交互體驗有助于孩子的語言學習。對于一些稍大的口齒清晰的孩子來說,早教機器人還可以持續地與之對話。
但是一些家長反映,如果家中的孩子還很小,牙牙學語的孩子口齒還不是十分清晰,那么機器人就無法識別其語音和理解其語義,更無法被童聲喚醒。因此“反應慢”,“童聲喚醒不夠靈敏”等問題的存在,都違背了機器人設計的初衷,成為早教機器人的一個硬傷。
還有在“中英互譯”環節,早教機器人也偶爾出現問題。當孩子問“‘媽媽我愛你’用英語怎么說?”,早教機器人會回答“Mom,I love you”;孩子問“開心用英語怎么說?”早教機器人也會漂亮地回答“happy”,中譯英環節早教機器人的表現還是非常令人滿意的。
但是到了英譯中環節就出現了一些小狀況,比如:在翻譯“You are a clever boy”這句話時,早教機器人會翻譯成“聰明男孩”,把句子翻譯變成關鍵詞翻譯。有的時候,英譯中時,早教機器人還會翻譯不出來,直接表示“沒有找到相關資源”。
所以,早教機器人雖然打著“人工智能”的旗號,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屢屢“翻車”。歸根結底,實因為早教機器人雖然比十多年前用于早教的點讀機要強,但離真正的智能還很遠。
所以,即使早教機器人會在孩子的早教中起到一定的輔佐作用,但是各位父母都不要過分依賴一個所謂的智能機器人,而忽略了孩子一生中早期教育的黃金時間。想要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能光靠機器人的陪伴,父母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