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母的“強迫”是孩子拖延的催化劑
美國心理學家Timothy Pychl研究發現,生活中嚴厲的父母往往更容易培養出拖延的孩子。因為嚴厲的父母大都控制欲強,并不善于和孩子溝通,他們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孩子在不得不執行命令的同時,只能采用拖延的方式與父母對抗。
前同事L家的兒子浩浩就讀一所國際學校四年級,學習成績優異、性格開朗陽光,就是有一點讓同事L頭疼不已,孩子每天作業都要“磨蹭”到晚上9、10點才能做完。
上周L過生日,邀請我們全家去家里吃飯,等待吃飯的間隙我和一旁的浩浩聊了會兒天,孩子告訴我他覺得每個星期都很累,因為媽媽管他管得非常嚴,zm給他報了好幾個興趣班、補習班,回到家還要親自“上陣”,拿出好幾本教輔材料給他“補課”。
生活中像L這樣的媽媽并不少見,她們一般自我要求嚴格,對孩子的要求也近乎苛刻。這些媽媽們一心想把孩子培養成“人中龍鳳”,處處對孩子高標準、高要求。
父母以為這樣的做法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卻絲毫不買賬,他們會覺得父母是在給自己“施壓”。俗話說“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年紀尚小的孩子無法跟父母平等地對抗,于是“磨蹭”、“懶散”、“拖延”的行為就成了他們公然對抗父母的消極回應。
在心理學上這種反抗稱為被動攻擊,行為表現就是“表面遵守制度,實際上消極抵抗”。
2、父母的“包辦”行為讓孩子形成了依賴
奧地利心理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人格教育》一書中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兒童背后總有一個事無巨細為其整理收拾的人”。
客觀一點來講,雖然生活中孩子“拖延”習慣的形成并不wq是一個事無巨細的家長的“功勞”。但是,父母事無巨細替孩子“包辦”的行為卻可以成為滋生孩子養成“拖延”習慣的“土壤”。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家長每天把孩子當成“公主”、“太子”來養,上下學車接車送,孩子放學一出校門,家長急忙上前一只手接過書包,另一只手給孩子遞上零食、水果。一回到家什么家務也不舍得讓孩子干,還口口聲聲對孩子說:“你只管好好學習,其他什么都不需要你做!”
殊不知,孩子其實和大人一樣,難免會有依賴思想。如果原本屬于孩子該做的事父母都親力親為替他做了,長此以往,他就會在心里產生這樣的想法——“反正我做不做,做得慢一點也沒關系,總會有人幫我做的”。
3、父母的拖延導致了孩子的拖延
父母是孩子的{dy}任老師,對于年齡不大的孩子而言,父母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范本。如果父母本身的性格比較散漫,又缺乏時間觀念,那么也很難教育出有規則意識的孩子。孩子耳濡目染,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自然也就“習得”了父母身上“拖延”的毛病。
孩子拖拉磨蹭怎么辦?
美拓認知教育—青少兒《時間管理專題課》,從尋找拖拉根源、認識時間、感知時間、規劃時間四大版塊。綜合上百名青少兒的拖拉磨蹭案例,挑選最常見的問題,給孩子最為實用解決方法和工具,幫助孩子告別拖拉磨蹭。
美拓認知教育,專注4-12歲青少兒注意力的提升與培養。美拓通過腦電生物反饋技術、思維模式課,父母課堂等方式,不僅能提升和鞏固孩子的注意力,還能顯著提高學習能力。
美拓認知教育,引進腦電生物反饋儀—國際公認的對注意力比較行之有效的儀器和訓練方法。為了保持長時間飛行中注意力集中,美國飛行員都要接受腦電生物反饋訓練。
聯系方式:
4000881119
17764885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