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煮散劑是指將中藥材粉碎成一定粒度與水共煎,去渣取汁制成的中藥液體制劑。它與湯劑一樣是中藥的傳統用藥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
煮散起于先秦,興于漢代,盛于唐宋,衰于明清,在祖國醫藥學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藥煮散的鼎盛時期則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載方劑788 個,其中湯劑方采用煮散法68 個;散劑方采用煮散法132 個; 其他如丸、丹和飲劑,亦有采用散劑型者;總計采用煮散方劑237 個,占總方的30%。如銀翹散,六一散、藿香正氣散,防風通圣散,玉屏風散等諸多經典煮散一直流傳至今。
煮散劑的主要優點:溶出率高,用藥量少。在節約用藥同時,并不減低藥效。
下表中水溶性浸出物結果表明煮散劑的水溶性浸出率明顯高于湯劑;袋泡劑的水溶性浸出率較接近于湯劑。研究表明,歷代煮散常用量最少為3g/次,最多為20g/次,極少大于21g/次,78% 多在9-15g/次之間。
|
|
水浸出率(%) |
相當于湯劑 |
甘草 |
湯劑 |
18.86 |
1 |
煮散 |
30.36 |
1.61 |
|
袋泡劑 |
17.16 |
0.91 |
|
黃岑 |
湯劑 |
18.94 |
1 |
煮散 |
34.66 |
1.83 |
|
袋泡劑 |
17.05 |
0.90 |
表2 主要成分煎出率比較
項目 |
葛根素 |
黃岑甘 |
小檗堿 |
傳統飲片煎出率(%) |
35.48 |
33.96 |
35.46 |
煮散煎出率(%) |
92.81 |
67.89 |
80.09 |
相差倍數 |
2.62 |
2.00 |
2.26 |
煮散用藥量較湯劑為少,而應用方法和劑型性質與湯劑一樣,所以在臨證應用上仍可充分發揮湯劑cf、辨證論治、隨癥加減特色。煮散既保持了傳統劑所有特性,又以其特有的節省藥材、煎煮時間短、有效成分煎出率高等優勢運用于臨床。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薦的中醫診療設備——中藥煎煮壺及中藥茶盒,是煮散劑的現代化設備和技術。中藥煎煮壺利用萃取技術2分鐘出湯,5倍濃縮。根據廣州中醫藥大學檢測報告顯示,使用中藥煎煮壺提取出來的藥材有效成分是普通水煎煮的5倍以上。中藥煎煮壺煮散劑既節省了時間,大大提高有效組分的溶出率,又保持了飲片合煎共煮的傳統。
中藥茶盒的藥量為煮散劑的常用有效劑量。研究表明,歷代煮散常用量最少為3g/次,最多為20g/次,極少大于21g/次,78% 多在9-15g/次之間(如銀翹散18克,六一散6-9克,防風通圣散15克,玉屏風散9克)。中藥茶盒的藥量在9-15克之間,為煮散的常用有效劑量。煮散,由于yw單位面積小,煎煮時與水的接觸面積增大,所以yw的有效成分比較容易溶出,雖然用藥量較少,但可以提高yw的利用率,取得與飲片湯劑相同的效果。中藥茶盒煮散cf多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經典古籍,一直沿用至今,安全有效。
綜上所述,中藥煎煮壺是煮散劑的現代化設備和技術,節省了時間,提高了飲片析出率,符合現代社會快節奏的要求;而且仍然保持了傳統的cf、傳統的劑量和傳統的劑型。中藥煎煮壺及中藥茶盒這一國家項目是傳統煮散劑在設備上的現代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