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萬物互聯”時代,首先要解決“感知”問題。傳感器作為信息時代的“眼耳口鼻”,對外界信息進行收集。然而,一方面是我國傳感器市場快速增長,一方面卻是國產傳感器亟待突破。從工藝提升到工程迭代,國產傳感器的進階之路何尋?
你的手機上有多少個傳感器?僅拿拍照功能來說,圖像傳感器能夠處理弱光,進行自動對焦、高速對焦等;運動傳感器則防抖動。此外,加速度傳感器可以用來計步,以及手勢識別;環境光感測器幫助自動調節屏幕明暗。一款手機上面已經集成了幾十塊傳感器。
相較最初,如今的傳感器體積更小、功耗低、成本也不斷下降。這與MEMS技術緊密相關,MEMS也即微小的電學機械系統。以硅片等半導體為技術載體,MEMS傳感器將采集來的精敏信號,通過電路放大。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總經理丁輝文介紹,從最“基本”物理傳感,如對振動和壓力的感知,到光,再到紅外、聲音,多傳感器融合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入將是未來的方向。
近幾年我國傳感器市場規模一直保持較快增長。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6月份發布的《中國傳感器制造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2018年行業市場規模達到1472億元,同比增長13.2%,近5年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率。
雖然我國傳感器市場保持較快增長,但一直面臨著“傳感器有待突破”的問題。“我國傳感器產業已經形成從研發、設計、生產到應用的完整產業體系,但總體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差距,智能傳感器近80%依賴進口,尤其是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