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家電的上市,是否會對當前家電市場格局產生沖擊?對于家電整機企業又將造成哪些影響?日前,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個政策的出臺對于家電整機企業來說可謂“有喜有憂”。
喜市場空間越來越小
“從市場經濟價值角度來看,二手家電價值并不大,wq是依靠價格驅動。隨著整個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以及新家電市場體系和價格體系的布局完善,二手家電的市場空間只會越來越小”。中國家電協會秘書長徐東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作出上述表態。
他還指出,“參照國外發達國家發展模式,二手家電再流通的商業和市場空間會越來越小,最終二手家電的出路不是再銷售,而是直接拆解回收。很多國家對家庭的廢舊家電都是收費回收,而不是上市再銷售”。
此前,由于家電價格較高,jh了城郊及農村對二手舊家電的需求,這也引發一批接近報廢年限的二手家電被維修翻新之后再度上市銷售。由于國家相關法規落后于市場的發展,導致二手家電長期以來處在“灰色地帶”,甚至出現了廢家電翻新后上市銷售等情況。
近年來,隨著家電企業市場體系從一二級市場向三四級邁進,產品價格完成對高中低端的全面覆蓋,二手家電市場空間被快速壓縮。一位商家透露,“以前北京市場對于二手家電的需求還很大。目前,新家電價格越來越便宜,在北京收購的舊家電都開始賣到河北、內蒙古等外省市的農村市場,生意不好做了”。
自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國家政策之后,舊家電一度出現“難收更難賣”的情況。一位業界專家也對二手家電市場存謹慎樂觀態度。他指出,“二手家電一般都是高能耗產品,與當前國家倡導的節能趨勢不符。在質量上很難得到保證,消費者購買成本低但使用成本高,且年限很短,還不能形成產業”。
憂安全性或引發危機
盡管二手家電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小,不過也有家電企業擔心,一旦二手家電合法上市,相應的市場監管體系不完善,還是會對企業產生一定沖擊。
有家電企業人士指出,“當前,商務部的二手家電經營管理辦法,屬于典型的治標不治本。如果只是從市場經營環節來規范二手家電的經營行為,而缺乏國家在二手家電安全性能評估、售后服務等上下游產業鏈上的標準化建設,很容易引發二手家電市場新一輪的亂局”。
目前,我國對于二手家電并沒有相應的產品標準、服務標準,也沒有相應的經營者資質考核標準。記者看到,商務部對于二手家電經營者的違規行為只給予5000元到一萬元的罰款,被指處罰力度小。上述家電企業人士指出,“因為違規對廢舊家電的銷售,所獲取的利潤要遠遠高于處罰力度。往往20元—100元買來的廢舊家電,經過簡單翻新后就以300元—500元不等的價格銷售,利潤相當豐厚。很多商家賣完之后就將產品服務維修的責任推給廠家”。
徐東生提醒,“由于二手家電維修后上市再銷售,其產品安全性能存在隱患,可能會引發對產品原始制造商品牌帶來損害。因此,二手家電上市再銷售過程中,一定要注重產品的安全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