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在當地科技局大力支持下,思茅區目前已建成一個占地26畝的品種資源棕櫚圃,50余個品種的棕櫚植物長勢良好。隨著它們的成長,將為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區適宜地區引種發展這一經濟作物提供參考。
棕櫚科植物栽培歷史悠久,是僅次于禾本科的最重要的經濟植物。其樹形幽雅,優美多姿,具有濃郁的熱帶、亞熱帶風光特色,且四季常綠,抗風性強,落葉量極少,幾乎不掉碎葉,可保持環境清潔,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很多樹種還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世界各地原住民族對棕櫚科植物的利用積累有著豐富的經驗,已形成棕片、棕籽、棕葉、棕葉柄及棕樹材的綜合利用體系。
2011年,思茅區科技局立項,支持思茅區萬掌山林場在普洱市南亞熱帶植物園內建成占地面積為26畝的棕櫚園。經過一年多的引種,目前,該場已從西雙版納、廣州等地引進原產中國和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棕櫚科植物霸王棕、糖棕、象鼻棕、貝葉棕、酒瓶棕、國王椰子、紅棕櫚、藍棕櫚、銀海棗、三角椰子、棍棒椰子、江邊刺葵、大工業王棕、油棕、董棕、假檳榔、秀珍蒲葵、狐尾椰、老人葵、魚尾葵、三藥檳榔等50余個棕櫚植物品種進行栽培試驗,這些試引種的棕櫚品種目前長勢較好,其栽培后的生長、開花結果等情況,將為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區適宜地區引種發展這一經濟作物提供參考。據悉,以此為基礎,思茅區萬掌山林場計劃把該園打造成云南省普洱市開展棕櫚科植物科學研究和種質資源保存的重要場地。并將通過試驗種植,觀察適合普洱市思茅區及其類似地區園林應用的樹種,以豐富普洱市思茅區棕櫚科植物種質資源。
熊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