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漳州市區(qū)漳華路桃?guī)X村,86歲的陳阿婆端坐在一臺老舊的木制織帶機前,靈活地將架在機子上的絲線打成一條黃白相間的彩帶。
這條彩帶就是圍裙上的那條手工裙帶。而那臺老舊的木制織帶機,已有兩百年歷史,古代的“裙帶”,都是用這種機子織出來的。
這種制作裙帶的手藝,在民間被稱為織帶。而陳阿婆家,就是漳州目前僅存的“手工織帶世家”,織帶機
·騰訊智慧,在線智匯·騰訊智慧,在線智匯
陳阿婆的媳婦黃文花說,“現(xiàn)在年輕人都不喜歡做這個,以后估計也沒人會做,我們打算將這一臺機子送給博物館珍藏”。
這臺手工織帶機,全部用木頭制作而成,兩三種花色絨線放在機子上,隨著手腳并用、靈活配合,一條裙帶從機子上源源不斷地出來。
在男耕女織時代,這種機子頗為常見,而到了今天,黃阿姨說,目前在整個漳州,就他們家還在做,“我們這個是祖宗留下來的,可能到這代我媳婦(會做),下一代就沒人接班了”。
黃阿姨說,這種織帶技術(shù)從理線到排色再到紡織,雖然工序繁瑣,但難度并不會太大。“現(xiàn)在孩子誰要做這種,我說哎呀?jīng)]人要學,你教他他還不要。這種就是業(yè)余時間,老人沒事才做的。”
現(xiàn)在的機器雖然能做裙帶,但要制作裙帶兩側(cè)的流蘇,則很麻煩。而這個流蘇,正是這種裙帶的特色。
黃阿姨說,因此,即使她的織帶機已有兩百年歷史,陳舊不堪,但還得修修補補,繼續(xù)使用,“為的就是把這項傳統(tǒng)手藝留住,讓更多的新郎新娘在人生最幸福的時刻,穿戴上我織出來的裙帶”,織帶機。
根據(jù)閩南婚俗,每逢有人家娶新娘,便要買條裙帶回去,縫補在一條方形裙子上,然后在過門當天系在新娘腰間,以進行下灶臺、喂豬食等儀式;而等到新娘產(chǎn)子之后,又可以把這條裙子鋪在背上背小孩。
陳阿婆說,這些裙帶均是用廣東的膨底紗編織的,分三種不同的花色,銷往不同的地區(qū)。“全紅的,主要是石亭、南靖、華安和平和一帶的人在使用;紅黃白相間的,在龍海一帶較受歡迎;夾雜綠條紋的,則是廈門、東山、漳浦等地在使用。”(海峽導(dǎo)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