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日前在山西省原平市農村工作會議上了解到:今年該市的小雜糧種植面積已經突破30萬畝,占到糧田面積的30%,但畝產量平均卻不到350公斤。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因是,小雜糧的施肥沒有跟上去。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小雜糧以其營養豐富、制作花樣繁多、口感美味,且能成為高血壓、糖尿病人的{sx}食物而逐漸得寵。再加上小雜糧大都生長時間短、適應性強、耐旱耐寒等優點,逐漸成為我國西北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特別是近些年來,小雜糧優種逐年得到更新,產量有所突破,成為不少北方農村發展一村一品的主打糧食作物,經濟效益日趨看好。
但是作為小雜糧所需要的商品肥開發來說,卻明顯有些滯后。在原平市的幾家大型農資超市里,小麥專用肥、玉米專用肥、土豆專用肥都可以買到,可是像谷子專用肥、糜子專用肥、綠豆專用肥、蕎麥專用肥等卻蹤影難覓。
其實,從目前的肥市情況來看,肥企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但大都集中在一些大路貨上,而對于一些小品種的肥種開發,還明顯不夠。就拿小雜糧來說吧,僅山西一省的種植面積就超過上千萬畝,按每畝30公斤商品肥來說,應該是一個不小的數目。當然,小雜糧專用肥的開發不應該是簡單地把氮磷鉀重新配比一下,那樣的事農民也會。而應該是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增加一些中微量元素,再按谷子、蕎麥、莜麥、綠豆等詳細分類,使我國的肥料品種更加健全,農民種植小雜糧購肥更加方便,實現肥企、肥料經銷商與農民的“多贏”。(曹申義 高霞)
(責任編輯:焦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