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西藏旅游不斷升溫,農牧民家庭旅館越來越多,不但民族特色鮮明,而且還多了不少大酒店才有的現代化服務設施和經營理念。農牧民說,他們的家庭旅館也要“趕時髦”,不但要有地域風情,還要有現代時尚,讓游客享受家的溫暖。
傳統的藏家小院,頗具地域風情的藏飾掛件,藏式的柜子、沙發,還有美味的甜茶,這就是位于318國道邊上林芝地區扎西崗村平措的家庭旅館。這個家庭旅館看似傳統,卻有免費wifi、自來水、可沖洗的衛生間,游客生活在傳統民族風情的院落里,還能享受到現代化設施的便利。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西藏旅游剛起步,當時有客人到家里來參觀,看到非常干凈,就問能不能在家里住,我說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因為這件事,我萌發了建家庭旅館的想法。”平措說。1998年,平措開始做家庭旅館,成了村里“{dy}個吃螃蟹的人”。
剛開始,平措只是把自己住的二層木質小樓騰出兩間房,放了8張床招待客人。如今,他的家庭旅館已擴展到了50多張床。除了媳婦、兒子、兒媳、孫女打理外,還雇了一個人幫忙。
“每年大概接待游客3000多人,收入20萬到30萬元,比種地強多了。”他說。
平措有個綽號叫“名片大叔”,因為他經營家庭旅館有個習慣,每批游客離開時,他都要和人家交換名片,“不為別的,就怕走時落下東西,回頭找不到人。”平措說。據介紹,剛開家庭旅館時,有一批廣東客人走時丟下一臺攝像機,平措順著318國道尋訪了很遠的路程也沒找到那批客人,還好第二天客人發現后返回將攝像機取走了。從那時起,平措就印了名片,交換名片成了他和客人說再見時的習慣。
“我來的時候期望值不高,想有張床能住就行了。沒想到這里不但衛生干凈,而且還有wifi信號,可以上網發微信,太強大了。平措大叔人也非常好,看著游客們留的琳瑯滿目的名片,還有屋內墻上驢友們掛的旗幟,就感覺在這兒住算對了。”住在平措家庭旅館的一名游客說。
扎西崗村共有50多個農戶,在平措的帶動下,40多戶都經營起了家庭旅館,戶均收入每年可達十八九萬。相比之前靠種地、放牛一年掙的幾千塊錢,這幾乎是個天文數字。
林芝地區旅游局市場科科長龍君介紹,林芝地區家庭旅館的起步大約有10多年時間,最早就是在318國道沿線。開始比較簡陋,衛生等各方面條件相對較差。后來逐漸標準化,有的甚至像星級賓館。“外觀的設計依然是民族特色的,但是里邊的設施,比如衛生間內的洗浴設備什么的都是比較現代化的,供水、供熱、wifi都有了。”他說。
不僅設施現代化,好多家庭旅館的經營管理也很“趕時髦”,有的還進行網上營銷。“大峽谷入口處的巴卡村有個仁青家庭旅館,背靠崗云杉林,風景秀美。這個家庭旅館通過微信、微博等做網上營銷,網上的客源量大概能占到三分之一,旺季的時候根本訂不到房子。”龍君說。據介紹,林芝地區的好多家庭旅館在攜程、“去哪兒”等網絡營銷載體上都“安了家”。
為了使這些家庭旅館發展得更加健康有序,林芝地區旅游局投入大量的扶持資金,僅平措所在的扎西崗村的上下水工程就投入了270萬元。另外,他們還開展了星級評比和人員培訓等一系列工作,讓林芝的家庭旅館逐步向現代化、規范化邁進。
在政府的引導和幫助下,林芝的家庭旅館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如今,我們林芝有農牧民家庭旅館213家,其中星級家庭旅館74家,從事旅游服務的農牧民達到680戶2800余人。為農牧民人均增收4400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