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規模化養豬起始于1987年,當時的養豬目的主要是要保證北京的市場供應,那年因春節將到,北京市場豬肉供應短缺,為了解決春節豬肉供應,雖緊急到外地調運,但外地豬肉也很緊張。由此導致北京市政府責令當時的北京市畜牧局盡快拿出北京市開展規模化養豬的方案并盡快推進規模化養豬。當時北京在規模化養豬方面沒有一點兒經驗,他們到幾個養豬業發達的國家考察后拿出了在北京推行規模化養豬的方案,方案提出要在北京市建起1254個規模化豬場。因為農村的經濟發展很快,過去以補貼家庭經濟來源為目的傳統家庭養豬將大量減少。由于環保治理要求和養豬技術、防病防疫方面的嚴格標準,傳統家庭養豬將逐漸被擁有先進技術、先進管理、完備的疫病防治生物安全體系的規模化養豬場所取代。目前,傳統家庭養豬正處于向集約化、規模化養豬方向轉變。規模化養豬設備將促進養豬業持續健康發展,這將是未來養豬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那時,國營的豬場存欄頭數在200頭左右,而要求新建的規模化養豬設備必須每家達到100頭以上。當時很多人對規模化養豬的意義不認識。為此,市畜牧局就專門組織各區縣的畜牧局長開會、培訓。可以說,規模化養豬在北京起步非常艱難。經過近十幾年的發展,北京雖然已建起了不少規模化的豬場,但據調查,在北京市70%左右還是傳統的農民家庭養豬。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豬總量將逐步萎縮。
以上可以看出規模化養豬設備在歐美發達國家已延續近半個世紀,而我國的規模化養豬起步較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