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大多數的孩子心智還不成熟,此時家長在孩子學習中起到的作用就顯得至關重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小學生還缺乏自我決斷力,大部分的學習生活都是由家長安排妥當,只要聽從安排照做就可以了。
家長在整個過程中扮演了總導演的角色,為了力求讓孩子的這場人生大戲有一個精彩的開場,一眾“導演”們都煞費苦心。可是某些時候,作為主角的孩子顯然無法跟上家長的步調,這個時候是應該對孩子疾言厲色,痛斥他的不爭氣;還是應該停下腳步,聽聽孩子怎么說呢?
在教育的問題上,家長通常會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狼爸虎媽”似的高壓緊縮政策,另一種是“放羊吃草”的寬松放養政策。
筆者認為,在小學生的教育上,太松太緊都不恰當,應該做到張弛有度,而這個“度”的把握,就有賴于和孩子的溝通了。面對升學的壓力,大部分的家長都會選擇在學校課程之外為孩子增加一些輔導課程,通常“學什么,學多少”都是家長的一言堂,孩子的意見被直接忽視了,而實際上孩子才是學習的主體,他的主觀意愿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率,有時了解孩子的內心遠比追究孩子的成績有用得多。
了解是對癥下藥的前提,然而了解并不等于理解,很多時候家長都會責備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可是在要求孩子理解前,家長有沒有做到換位思考呢?
孩子畢竟不同于成年人,強行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顯然違反了自然的規律,揠苗助長只會加速孩子的枯萎,也會造成家長的事與愿違。
嘗試聆聽,在聆聽中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增加交流,在交流中幫助孩子撥開迷霧;學會理解,在理解中教會孩子對彼此的尊重。
將孩子當作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對待,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家長更應該思考的課題。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