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世紀60年代晚清洋務運動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潮雖然盛行至今,但一直以來,不僅外國人,包括在中國人在內也不太相信自己能做出“高、尖、精”的國貨。據http://.的小編了解,在化妝品領域,這一觀念恐怕要更新了。
近日,凱度消費者指數中國區總經理虞堅發布了《中國化妝品零售發展趨勢洞察報告》,指出了中國化妝品市場高速增長主要源于消費者的消費升級,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更愿意購買更gd產品。
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5年各類商品的平均售價年均增長率為1.5%,其中身體及手部護理2015年平均價格增長21%,面膜增長11%,面部清潔增長9%,此外,牙膏、洗護發產品、化妝品等日化產品也均超過平均售價增長率,產品“gd化”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愿意花錢購買高價化妝品?
隨著90后走入社會,00后消費能力的展現,這一代年輕消費群體正逐漸成為化妝品市場的重要力量。與上一代人相比,現在的年輕人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是不差錢的一代,也是消費需求巨變的一代。在互聯網時代中成長起來的這一代,在信息獲取上不再像以前傳統媒體時代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缺乏自主性;他們不輕易相信迷信qw,更相信自己的判斷。因此,年輕人的消費觀念更加自我,更加追求產品的個性與品質感。
中國有能力的消費者數量很多,消費能力大,預計未來全世界中產階級中有三分之一是中國人。可見,隨著中國消費者消費能力的增長和消費觀念、消費需求的不斷升級,gd化妝品正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青睞。并且,這種消費升級趨勢也從一線蔓延到低線城市。
一個例證是,當雅詩蘭黛集團的{dj0}品牌海藍之謎在天貓開旗艦店時,出乎品牌方意料的是,他們原以為品牌的消費群體都是闊太太,但實際上通過天貓旗艦店購買產品的消費者大部分是24歲左右的年輕群體。
中國本土企業做得了gd品牌嗎?
提起gd化妝品品牌,大多數人的印象會停留在歐萊雅、雅詩蘭黛、資生堂等跨國公司旗下的gd品牌。但隨著這些跨國企業2015年財報相繼出爐,不難發現這兩年他們在中國的日子并不好過。凱度消費者指數顯示,從2014年起,外資品牌在中國所有級別城市的市場份額均有所下降,即便在外資品牌占據較大優勢的一二線城市亦是如此。
反之,不少國產品牌正在崛起。凱度消費者指數顯示,2015年,在增長最快的品牌中,超過五成是中國品牌,中國品牌總體市場份額已經顯著超越外資品牌達到了59%。
值得一提地是,中gd化妝品品牌在2015年銷售額整體增長8%,其中七成以上的增長來自中國品牌的貢獻,進而推動了化妝品市場的gd化。眾所周知,gd品牌是養出來的。養分來自哪里?既來自gd消費市場,也來自品牌深耕市場的多年積淀,根基越深就越牢靠。
而上一次國際媒體聚焦一個中國化妝品,還是2008年佰草集首次進駐法國絲芙蘭。八年過去,隨著以雅詩蘭黛、蘭蔻、資生堂等代表的gd品牌進入了緩慢增長期,正在變革中的百貨渠道同樣也需要更多在服務、營銷、市場推廣方面更有競爭力的gd品牌。環顧四海,相比那些尚未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品牌,中國原創gd品牌擁有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施展空間。
更重要的是,中國品牌在gd市場的進擊,不僅體現在護膚品方面,也體現在家庭清潔、口腔護理、個人洗護等全品類。無論是藍月亮、立白、納愛斯,還是云南白藥,抑或是以無硅油高舉高打的滋源,它們的穩步增長無疑例外都在說明一件事:那就是中國本土企業不但能做得了gd品牌,而且還可以做得更好。
文章轉自夢婷化妝品OEM: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