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顛閑病的表現有哪些?現在,我國小兒顛閑病的比例依然居高不下,令人擔憂。基于顛閑病在小兒時期容易發作的情況,建議家長多了解小兒顛閑病的癥狀,尤其是小兒顛閑病早期癥狀,這樣有利于減少小兒顛閑病的發生。
小兒是指自胎兒至青少年這一時期,分為胎兒期(小兒在母體內,大約280天)、新生兒期(自出生至生后28天)、嬰兒期(出生至滿1周歲之前)、幼兒期(1周歲后到滿3周歲之前)、學齡前期(3周歲至6周歲)、學齡期(6周歲至13周歲)、青春期(少年期、13歲至18歲)七個時期。發生這七時期年齡段的顛閑統稱為小兒顛閑。小兒患病率更高,約為成人的10~15倍,其中20%~30%患者雖經zl仍反復發作,成為難治性顛閑(ie)。因此,小兒難治性顛閑的防治仍是目前研究重點之一。
小兒顛閑病的癥狀比較常表現為失神發作還有大發作?
不同的類型小兒顛閑病癥狀都不是一樣,常見的癥狀有強直或手腳抽動 ,伴意識喪失。也可以表現為發呆、突然跌倒、不斷點頭、流口水、吞咽動作、吸吮動作、彎腰樣動作,甚至出現tt、嘔吐等。
專家介紹,失神發作是常見的一種小兒顛閑病的癥狀,此類型發作能影響腦功能。一般認為此類型發作易被控制且預后較好。有學者認為若合并全身大發作時有學習數學 困難和拼音困難,留級人數為正常兒童的三倍以上,且多次留級。臨床統計,失神發作患兒中的七分之一需去專門學校學習,若合并大發作時,該比值升達二分之一。越到高年級,學習越差。年齡在十三道十六歲需去專門學校的患兒為七到十歲的兩倍,特別在那些七歲以前起病的患兒,表現更為明顯。
對于顳葉發作,大部分專家都認為小兒顛閑病患者的即刻及延遲記憶力都受到破壞,特別存在對語文項目的記憶障礙,左顳葉病灶患者的損害程度比右側為重。而右顳葉病灶患者對非語文項目的即刻回憶能力差,可能和大腦功能一側化有關。全身大發作也是常見的小兒顛閑病的癥狀,有人統計40%~45%全身顛閑大發作患兒有智力障礙,存在著學習數學、拼音、認字及閱讀困難。他們的注意力不集中,視覺性空間定向能力 及連續工作能力差。學習成績不及格而留級者遠遠超過正常兒童數倍。
接著我們來具體的看一下兒童顛閑病的癥狀
一、 全身性發作
1、大發作表現為意識突然喪失,呼吸暫停、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瞳孔散大,抽搐開始為四肢的強直、握拳、兩眼上翻或偏斜一方,然后面部及四肢肌肉呈陣攣性抽動。
2、在某些小兒還可表現為肌陣攣,即軀體某部位肌肉或肢體突然抽動,或屈或伸,沒有意識喪失,這種肌陣攣可發展為全身性大發作。嬰兒顛閑的癥狀一些小兒突然發生一過性肌張力喪失,不能維持姿勢,發作持續時間短,次數多。
3、在嬰兒時期有一種特有的嚴重的肌陣攣發作,被稱之為嬰兒痙攣癥。發作時出現突然短暫的意識喪失,然后屈曲內收,下肢屈曲,偶或伸直,抽搐發作為全身性。有時抽搐后哭叫一聲,發作時瞳孔散大,眼球震顫,出汗,蒼白或青紫。
二、部分性顛閑部分性顛閑為軀體局部肌肉或肢體的抽搐發作。持續時間可能比較長,一般沒有意識喪失,嚴重發作以后抽搐部位的肌肉可有暫時性麻痹。
三、精神運動型顛閑精神運動型顛閑發作有如下方式:
1、活動突然停止,兩眼凝視,精神不正常,面無表情,可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主要表現口咽部動作或內臟癥狀。如無意識咀嚼、流口水、吞咽東西動作,吸吮動作、惡心等!發作時的主要癥狀為自動癥。即在意識不清的情況下,無目的地動作或無意義的不合時宜的語言或行為,如胡亂摸索、行走、奔跑、踢打、胡言亂語、微笑或狂笑等。發作后精神錯亂或入睡。發作時以精神感覺癥狀為主。如小兒出現看到或聽到周圍人看不到或聽不到的物體和聲音;有的小兒可嗅到特殊氣味。有些小兒可有眩暈癥狀或恐怖感覺。
由于顛閑病的發作大多出現在小兒時期,所以小兒顛閑病的癥狀家長應該知道。小兒顛閑病一定要早發現。去正規的醫院檢查zl,這樣才能保障孩子健康地學習和生活。
本文章來自昆明神康顛閑病醫院: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