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白電的冰洗、空調,或是廚電、小家電,誰會成為洋品牌反攻中國家電的第二站?
來源:家電圈 作者:常新
今年以來,不少外資洋品牌借中國市場的消費gd化、精品化、科技化和時尚化的升級浪潮,開始全面反攻中國家電市場。其中,{zj1}代表性的就是日本索尼、夏普、松下,韓國的三星、LG,美國的惠而浦。甚至連沉寂多年的意大利CANDY、荷蘭飛利浦,均按耐不住市場和消費的躁動,紛紛蠢蠢欲試搶奪屬于自己的市場蛋糕。
壹
在今年一季度結束之后,來自第三方的監測數據表明,洋品牌反攻中國家電市場的戰略陽謀,率先在彩電市場上得到落地和確認。在整個一季度彩電市場銷售大跌、銷量銳減,互聯網電視品牌和本土電視品牌紛紛下跌的背景下,外資洋品牌卻逆勢增長。
洋品牌在中國彩電市場的逆勢增長,最主要就是來自于夏普的“放價促銷”,以及索尼的“gd引爆”,最終實現銷量和鎖額的逆勢增長。這也讓其它家電品類和領域的外資洋品牌看到了搶奪中國gd家電市場的機會,帶動了包括日本松下、德國博世西門子的反攻。
由此這也釋放出中國家電產業的兩大信號:一是,中國家電的gd市場蛋糕并非很小,相反只要將品牌和產品進行合適的化學反應,便會在市場上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國彩電市場的gd、大屏已經從市場趨勢變成觸手可得的市場;外資洋品牌的信心,正是來自于gd的增長。
二是,對于中國家電產業來說,任何品類和領域的引爆,基礎是產品和技術,引擎則是品牌。黑電就是一個典型的技術驅動性行業,沒有自己{dj2}的黑科技和拳頭產品,就無法立足甚至yl。而在消費趨優、品質gd的背景下,品牌則是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只要將品牌與產品進行對接,才能真正引爆市場、yl消費。
貳
事實上,最近幾年來的彩電市場在中國家電行業,是最熱鬧也是最激烈的領域。可以說,在彩電業“城頭變換大王旗”背后,正是這個產業所蘊藏的商業機會開始廣泛受到各方資本的看好。
五年前的中國彩電,是本土品牌一統江湖的時代。以海信、TCL、創維、長虹、康佳為代表的領軍品牌,在將日韓企業成功挑戰之后,開始進入一段時間的市場收獲期和鞏固期。也開始探索自主顯示技術和差異化產品力的打造。包括海信的ULED、激光,TCL的量子點、曲面,以及創維的OLED和超薄,都在走產品差異化路線。
不過,隨著互聯網浪潮的快速席卷,整個彩電市場迎來了“野蠻人”。過去兩三年的中國彩電市場,屬于互聯網電視品牌的主場。無論是樂視、小米,微鯨,還是PPTV、暴風等一大批企業,紛紛從獨舞走向群舞。不僅搶盡了傳統彩電企業的市場風頭,還硬生生從一大批傳統彩電企業手中搶到市場蛋糕。
可惜,互聯網企業的好景不長。隨著品牌的紅利消失、光環褪色,外資洋品牌則快速接棒,憑借gd、品牌和差異化產品,取代互聯網品牌在低端、低價的傳統玩法。可以看到,在互聯網電視品牌謀求生存,本土企業謀求差異化科技創新和產品力打造的過程中,洋品牌還將在今年的中國彩電市場上,獲得一定的發展空間和上升周期。
但是,一旦本土企業開始在gd、大屏市場占據一定優勢,洋品牌后期的發展前景不明。因為,洋品牌的反攻取得階段性成果,后續能否應對本土品牌的強勢反擊,還需要時間驗證。事實證明,彩電市場永遠是“三年河東、三年河西”。
此外,在白電、廚電和小家電領域,洋品牌還沒有出現一股強勁反彈的力量聚合。短期來看,空間不大。今年初,大金、松下、惠而浦、三菱電機等合資空調企業曾在蘇寧的帶領下組建推廣聯盟謀求反攻,但效果并不明顯。冰洗空熱廚,本土企業的市場地位短期還難以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