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山寨大軍 做出好品質快時尚品牌服裝貨架。
近日,有許多外觀十分類似的新品牌涌現,然而筆者通過觀察和了解,可以看到基本都是模仿國際快時尚品牌的節奏,國內品牌為何要扎堆模仿UNIQLO、KM、無印良品等國外快時尚品牌呢?這種模仿是否能夠解決國內服裝產業面臨的產能過剩、庫存過高、消費升級和消費細分、電商沖擊明顯等一系列問題?與此同時實體店銷量銳減,店鋪租金上漲、人工成本一路走高,這些也能一同解決?
“金融危機以來,我們能看到很多高街產品反常降價,不斷下降,”Raithatha說。“這樣產品就變得比以前更經不起風險、更同質化了一些,不那么大膽,不那么令人興奮了。”為尋求填補空白,FineryLondon重點開發的是帶有潮流元素但遵循特定方向的款式(比如一字肩上裝),細節做得更為gd精致,價位略高于高街產品。該公司每年發布6個系列,英國市場還占有顯著份額:35%。“我們做的不是快時尚,”Raithatha說,“我們的運作更像設計師品牌,做的不是穿了就扔的衣服。”
在購買快時尚產品的消費群體當中,年輕的白領消費者居多,且大部分收入在5000-8000元,經常購買快時尚產品的消費者占據41%。有報告指出,35歲以下年輕人成為消費主力軍,77%的消費者偏好在商場的專賣店購買快時尚品牌女裝。其中優衣庫消費者年齡以26~30歲居多,ZARA消費者年齡以31~35歲為主,GAP消費者以31~35歲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