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助其志,暖人暖其心。時下創建和諧社會,人們都關注平等與公平的個人權利,同時大眾的公益心也越來越強。全社會關注弱勢群體和生存狀況為社會的強盛起了很大的作用。從維權到人權,從工作權利到受教育權,社會進步的溫暖,普及到了許多渴望陽光人的心靈。
筆者特別關注學校里的扶貧濟困,因為曾做過老師多年。由于社會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受教育機會不均等,還有諸多經濟文化因素,許多人無法走進校門,接受教育。世人嘆之,亦己有嘆后思之助之。正因為有了這許多嘆后助之的行動,許多原本無法圓成大學夢的學子走進了高等院校的大門。
助貧是一個社會文化進步的標志,助學是一個民族強盛未來的善舉,只有這個社會人群的文化素質達到一定的標準,我們才能說整個社會進步了。換句話說,只有一個人在被助之后,自強自立了,才能說這個幫助是有益的,有效地。
高校擴招,新興辦學機構的出現,在一定強度上緩解了上學難的矛盾,國家政策的支持與全社會的關懷,也使許多貧困生如愿以償。求學路上少了一些孤獨的背影,而校園多了幾張燦爛的笑臉。
令人欣慰的是不少學校不僅在經濟上幫助了貧困的學生,而且在實踐中摸索了更為人性化,更起勵志作用的資助方法和思路。筆者一位朋友就是西安冶金建筑專修學院的校董,是一位頗具實力的企業家,他們在資助貧困生的操作中,提出了一個理念:“陽光激勵基金”。其主導思想就是回避對貧困生的心理刺激,平等對待每一個好學上進的學生,以經濟資助為核心,以鼓勵自強自立為目的,旨在讓一個校園中的每一位學生感受人格上的尊重,權益上的平等,心理上的關懷,xc因被資助而背上被歧視的心理陰影或者是受人施惠的壓抑。學院以陽光下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好學的{yx}青年為設立助學金的宗旨,側重貧困生與{yx}生的選擇,有意把貧困生與{yx}生排到一起,為他們同臺頒獎,共享關懷,于是,讓他們心情一致,目標一致,刻苦學習,努力向上。